猕猴桃枝生物炭添加对不同厌氧发酵条件下混合物料产甲烷特性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zxx_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国家“双碳”目标推动下,将废弃物回收为材料和清洁能源势在必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果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比如猕猴桃,随之而产生的猕猴桃枝变为一个处理难题。将废弃果枝制备成生物炭是一种有效解决方法。生物炭因其表面具有微孔,可以富集微生物,并促进微生物间的种间电子传递,已在单一厌氧发酵中广泛应用。基于生物炭在厌氧发酵中的突出效果,而生物炭在混合发酵中的研究较少,对混合发酵的影响机制研究的不够深入,也不清楚生物炭与混合发酵工艺之间的关系。因此,探究猕猴桃枝生物炭添加对不同厌氧发酵条件下混合物料产甲烷特性的影响是必要的。本研究以餐厨垃圾、麦秆和鸡粪作为发酵底物进行混合发酵,以猕猴桃枝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并利用NaOH对其改性,通过控制生物炭添加量、发酵温度、总固体浓度(TS)和碳氮比(C/N比)来探究生物炭与混合发酵工艺对产甲烷的影响。通过测定发酵系统的日产气量、甲烷含量、pH、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氮(AN)、低级脂肪酸、关键酶活性(乙酸激酶、辅酶F420)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探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与不同发酵条件对混合发酵产甲烷的影响,同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混合发酵工艺条件,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为生物炭在混合发酵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生物炭添加量与不同温度对混合发酵的影响表现为:生物炭添加量和温度对混合发酵产甲烷有显著影响。在中温(35℃)和高温(55℃)发酵系统中,生物炭的添加均不同程度促进了VFA的利用,缩短了延滞期,提高了累积甲烷产量(3%~81.7%),其中,55℃下生物炭添加量为2.1 g(3 g/L)处理组的累积甲烷产量最高为10573 mL。生物炭添加量为2.1 g时,发酵系统的AN吸附效果较好,各温度条件下的混合发酵效果均得到提升;生物炭添加量为4.9 g(7 g/L)时,高温发酵系统中较高的AN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所以其发酵效果较差,累积甲烷产量仅为4351mL。此外,相同生物炭添加量下,温度对发酵系统的影响显著,低温(25℃)条件下的累积产气量远低于中温和高温。(2)不同生物炭添加量与不同TS对混合发酵的影响表现为:累积甲烷产量随着生物炭添加量与TS的增加而升高。相同TS发酵条件下,发酵初期生物炭提高了发酵系统pH的上升速率和VFA降解速率,发酵环境有利于微生物产甲烷,累积甲烷产量也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相同生物炭添加量下,累积甲烷产量也随着TS的增加而升高。TS越高VFA浓度也越高,同时生物炭可以促进微生物利用VFA产甲烷,不同TS的发酵效果因而表现出差异。当TS为9.5%,生物炭添加量为4.9 g时,累积甲烷产量最高为10854 mL,提高了73.1%。(3)不同生物炭添加量与不同C/N比对混合发酵的影响表现为:生物炭的添加会提高发酵系统的产气量,而且生物炭添加量越高延滞期越短,对VFA的利用速率越高;生物炭对AN的吸附效果与发酵系统自身的C/N比呈正相关。生物炭通过降低AN和VFA的胁迫,缩短延滞期,促进乙酸和丙酸的利用来增加甲烷产量。发酵过程中生物炭提高了乙酸激酶的活性,但没有提高辅酶F420的活性。生物炭通过丰富厚壁菌门(Firmicu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的丰度提高了微生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底物水解、产酸以及不同细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电子转移。此外,生物炭通过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ET)促进了Methanosarcina主导的乙酸代谢途径和Methanobacterium主导的氢营养代谢途径,而乙酸途径对混合发酵产甲烷的贡献最大。在2.1 g生物炭作用下三种C/N比混合发酵系统中,C/N比为20混合发酵系统中的Methanosarcina丰度最高为71.4%其甲烷产量也最高为9805 mL;而C/N比为25混合发酵系统中不仅Methanosarcina丰度较低,Synergistetes也低于其余两组,发酵效果也较差,累积甲烷产量仅为5918 mL。(4)利用响应面法对餐厨垃圾、麦秆和鸡粪混合发酵产甲烷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01),试验的预测值和实际值具有线性相关性,模型的准确性较高。研究表明,影响混合发酵累积产甲烷的工艺参数由强到弱为:温度>生物炭添加量>TS>C/N比。通过模型预测得到餐厨垃圾、麦秆和鸡粪混合发酵产甲烷的最优工艺为:温度为48.1℃,生物炭添加量为4.9 g,TS为9.5%,C/N比为20,预期可得到的最大累积产甲烷量为11094 mL。响应面优化的工艺参数均在合理范围内,也降低了发酵系统的耗能,适宜在发酵工程中应用。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发现,最优工艺发酵条件每年可以增加896.9元/吨的收入,经济效益也提高了37.3%。
其他文献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陕西杨凌连续两年开展大田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施肥深度处理,即:表层施肥(D0)、5 cm深度施肥(D5:常规施肥)、15 cm深度施肥(D15)、25 cm深度施肥(D25)和35 cm深度施肥(D35)。通过研究不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冠层透光率、光合特性、籽粒灌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取得以下主
学位
为了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维护城乡之间的养老金分配公平,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水平,2009年9月国务院开始实施新农保。为保证农民持续参保,更好地提高农民养老水平,研究、探讨新农保参保深度十分重要。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农民的行为决策会受自身社会资本影响:农民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不仅基于理性思考个人、家庭等因素,还受制度信任、网络互动、规范等方面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出发,致力于分析其对新农保
学位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及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农膜在我国覆盖面积大、应用范围广,残膜废弃物处置不合理造成面源污染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膜污染治理工作,农业农村部会同多部门制定《农用薄膜管理办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科学回收农膜的技术;福建省开展农膜质量检查等一系列措施对农膜回收处置行为给予指示和解决方法,但效果收效甚微。国内不少学者分别从地膜覆盖技术角度出发、残膜
学位
粒重是构成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三要素之一,籽粒大小与粒重显著相关,改良籽粒大小性状是提高小麦单产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粒重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鉴定对实现小麦高产的育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分裂素(cytokinins,CK)可通过提高库容量使种子增大,也可通过影响胚乳的转运影响作物的产量。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ytokinin Oxidase,CKX)是目前已知唯一
学位
中风后足内翻是中风后遗症极其严重的肢体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运动能力,以针刺为主的替代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文章检索、搜集近10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文献,并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发现针刺对于该病疗效确切,但不同针刺手法差异较大。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针刺法的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为中风后足内翻提供更好的针刺治疗方案和科研思路。目前,针刺治疗本病的神经学机制还需进一步阐明,深度挖掘针刺对
期刊
由于生活用水中的砷及其成分具有致癌性,为了使水达到生活用水标准,通过应用低维护成本的电凝氧化技术对某处理厂的水进行试验处理。结果表明:当臭氧和锰的初始浓度相同时,有电凝步骤条件下的平均残留臭氧浓度比无电凝步骤条件下的平均残留臭氧浓度低。这是因为有电凝步骤时的反应速率较高,造成臭氧和锰的最终浓度低于无电凝步骤时的浓度。与传统技术相比,电凝氧化技术具有处理效率更高、处理装置更紧凑及可实现完全自动化等优
期刊
高等教育持续扩张成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逐年暴增,加之涌入就业市场的待业、失业人员,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教育部预测,202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同比增加10.01%。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在城市就业的难度无形之中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乡村的全面振兴遭遇人才瓶颈,急需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新农村。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既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同时缓解城乡人才供求严重失衡矛盾。以政策激励
学位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油菜产业在食用植物油和饲料蛋白质的有效供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品种选择和氮肥管理是油菜籽高产优质的重要农艺措施。品种与氮肥管理不匹配,是油菜品种的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在陕西省三原县设置三季大田试验,以陕西省的两个常规油菜品种(甘杂1号和陕油28)为试验材料,分别施用4种氮肥水平(0、120、240和360 kg N ha–1),探究氮肥水平对两
学位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气候变化和生物胁迫下,稳定提高产量是一个极端的挑战。条锈病是由条锈菌侵染小麦叶片引发的生物营养真菌病害,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的小麦病害,在多种病害频发的条件下,对世界范围内的小麦生产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虽然合理使用杀菌剂可有效防治小麦病害的发生,但是必须考虑杀菌剂的高额的成本和对环境的恶劣影响。由于优势小种的改变和新小种的出现,部分小麦种质的抗性减弱或丢失,
学位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治疗,治疗组用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 SS-QOL)、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