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产业内贸易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日美巴等国数据实证分析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113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外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S(1992)分类标准,从多个角度对1996年~2007年间中日美巴等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的规模、类型、绩效以及宏观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概述了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并对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现状提出质疑,即:样本空间的差异、统计口径的变动是否影响钢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态势与国别态势、总体绩效与国别绩效及宏观显著影响因素的结论。进而在分析方法、样本选择、统计口径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其次,利用GL指数、GHM指数、B指数,收集相关数据,分别对1996年—2007年间中、日、美、巴等国钢铁产业内贸易规模、类型、绩效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再次,以在市场规模(GDP)、人均收入差异(BPGD)、要素禀赋差异(BPGK)、贸易不平衡(BIT)、工业化程度(IVA)为解释变量,构建计量模型,分别对中日、中美、中巴以及中国与全球的总体产业内贸易规模、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规模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规模进行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样本下影响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主导因素。最后,对本文定性、定量研究结论简要概括,并指出了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本文的结论:样本选择、统计口径的差异,导致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在规模、类型、绩效方面的结论不尽一致。   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部分大类产品竞争力持续削弱;我国与日本,美国、巴西钢铁贸易均以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为主,与全球其它地区的钢铁贸易则以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为主;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绩效持续改善,同时我国对全球其他地区的钢铁产业内贸易绩效要优于我国对日、美、巴三国钢铁产业内贸易绩效。我国对全球钢铁产业内贸易绩效的改善源于对全球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扩张及高质量垂直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的下降。   我国与不同类型、地域、规模的国家间的钢铁产业内贸易的宏观显著影响因素互不一致。市场规模、要素禀赋差异对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影响显著。
其他文献
以高温烧结法制备的钙铝石为载体,利用溶液浸渍法制备出Ni/钙铝石催化剂。以甲苯为生物质焦油模拟物,在N2气氛下研究Ni/钙铝石催化剂对甲苯催化裂解的性能。采用XRD、SEM、BE
2007年2月,美国第二大次贷机构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宣布2006年第四季度业绩将出现亏损,美国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次贷风险全面暴
电信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亦是舆论与民众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电信服务业尤其是移动通信发展起步要晚于世界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