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外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S(1992)分类标准,从多个角度对1996年~2007年间中日美巴等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的规模、类型、绩效以及宏观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概述了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并对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现状提出质疑,即:样本空间的差异、统计口径的变动是否影响钢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态势与国别态势、总体绩效与国别绩效及宏观显著影响因素的结论。进而在分析方法、样本选择、统计口径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其次,利用GL指数、GHM指数、B指数,收集相关数据,分别对1996年—2007年间中、日、美、巴等国钢铁产业内贸易规模、类型、绩效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再次,以在市场规模(GDP)、人均收入差异(BPGD)、要素禀赋差异(BPGK)、贸易不平衡(BIT)、工业化程度(IVA)为解释变量,构建计量模型,分别对中日、中美、中巴以及中国与全球的总体产业内贸易规模、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规模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规模进行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样本下影响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主导因素。最后,对本文定性、定量研究结论简要概括,并指出了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本文的结论:样本选择、统计口径的差异,导致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在规模、类型、绩效方面的结论不尽一致。
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部分大类产品竞争力持续削弱;我国与日本,美国、巴西钢铁贸易均以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为主,与全球其它地区的钢铁贸易则以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为主;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绩效持续改善,同时我国对全球其他地区的钢铁产业内贸易绩效要优于我国对日、美、巴三国钢铁产业内贸易绩效。我国对全球钢铁产业内贸易绩效的改善源于对全球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扩张及高质量垂直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的下降。
我国与不同类型、地域、规模的国家间的钢铁产业内贸易的宏观显著影响因素互不一致。市场规模、要素禀赋差异对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影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