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彼无我到依经立义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2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语境中的“the Other”被译为“他者”,在当下的汉语学术界被广泛使用,但现有的研究多流于表面化的批评术语借用,笔者认为这种借用是缺乏学理推敲的。本选题以“他者”作为线索,梳理《论语》中的“他者”观念,从语言释义到思想、从思想到文学观念、从文学观念到诠释学三个层次分析《论语》中。潜在的主体和“他者”的结构关系,使隐没在丰富的文献材料中的,具有补充主体作用的“他者”概念经由新的看视角度被提炼出来,从而建构潜在于《论语》中的“他者补充主体”的逻辑。孔子诗学观念的核心是开放性的本体范畴“仁”,即在与“他者”互动过程中,主体通过“克己”的方式“虚让”内部空间,给“他者”的进入,进而补充留下空间,主体在被“他者”补充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并逐渐趋向于“仁”。作为这一过程的载体,即儒家经学诠释学的核心要素——作为本体范畴的“经”,在诠释者对经典进行阐述的过程中与诠释者互为“他者”,但同时诠释者具有“优一一先主体性”。“经”和“仁”一样,具有本体范畴的位置,但同时又是开放性的本体,在诠释者的“优先主体性”之下,“经”的丰富涵义对诠释者的思想做出补充。笔者对现存丰富的研究资料进行重新阐释,得出结论:“他者补充主体”这一逻辑既贯穿于《论语》对人称代词的使用背后的潜在思维,也贯穿于《论语》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和伦理层面对“我”和“他人”关系的建构;孔子的诗学观念将“兴观群怨”视为文艺的作用,其背后潜在的逻辑同样是“他者补充主体”。参照以“自我”和“他者”二元关系为基础的西方阐释学,在汉语语境下进行诠释学研究时,必须考虑同中国儒家经学诠释学处于同一文化语境下的潜在“他者”,而“他者补充主体”的逻辑正是“依经立义”潜在的学理逻辑。
其他文献
0引言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HBV)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以及它极低的耐药率,使之成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其后期重要的一线治
李慈铭(1829—1894),初名模,字式侯,后更名为慈铭,字爱伯,号尊客,别号花隐生,晚年自号为越缦堂老人,浙江会稽人,晚清著名文史大家。李慈铭在近代文学史上和学术史上都占有着
作为一个诗人,叶维廉一方面受哺于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他又成长于现代西方文化的熏陶之中。在东西文化碰撞中,诗人叶维廉经历了从放逐、错位到寻觅、回归的过程,这些体现
李锐是中国当代文坛中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在创作风格、创作手法和创作题材上的不断嬗变,彰显出其创作的独特性。本文主要以李锐迄今为止所创作的中长篇小说为研究对
南永前作为中国朝鲜族文坛的重要诗人、文学活动家,为中国朝鲜族文学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汉族文学界和朝鲜族文坛围绕南永前“图腾诗”持正反面不
《格萨尔》是我国藏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后来流传到蒙古族和周边地区及国家,她卷帙浩繁,精深博大,规模宏伟,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是研究
哈斯宝是十九世纪蒙古族著名文学翻译家、评论家和理论家。本文通过对哈斯宝文学评点的剖析,深入的探索、归纳哈斯宝文学鉴赏理论观点,将哈斯宝文学鉴赏观总结归纳为品味鉴赏
服装行业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外贸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面对新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竞争,特别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欧洲国家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经过不断的发展,目前已经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例如:文学、建筑、宗教、艺术等等。后现代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复制
怎样能让寄宿留守儿童喜欢学习数学?怎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能让他们建立自信不受他人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