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coffee_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从学术史角度对《学术研究》(云南)刊物的研究。《学术研究》(云南)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会创办的学术刊物。该刊于1961年7月正式发行,于1965年1月停刊,期间刊载史学论文共87篇,是新中国建立后云南学术界的重要学术刊物。众所周知,学术刊物在学术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对该刊物的系统、深入研究有利于呈现上世纪六十年代云南史学界的史学成就,同时对总结新中国建立后云南史学发展特点、规律有所裨益。本文从四个方面来对《学术研究》(云南)刊物进行研究。一是介绍刊物办刊背景、过程进而分析刊物创办的特点;二是研究刊物史学论文撰稿人的构成和受教育背景;三是分析、介绍《学术研究》(云南)涉及的史学热点问题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四是对改革开放后云南史学研究总体成就的考察。研究的重点是:《学术研究》(云南)刊物所反映的云南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该刊物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建立之间的关系;其对改革开放后云南史学的影响。通过对《学术研究》(云南)的系统研究,本文得出以下观点和看法:第一,分析《学术研究》(云南)的办刊背景及过程,作者认为,《学术研究》(云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云南学术界重要的学术刊物,它的诞生为云南学者提供了发表研究成果、交流学术心得的重要场所,是沟通云南史学与内地史学的桥梁,在云南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第二,通过对《学术研究》(云南)刊物史学论文撰稿人的研究,作者认为,刊物的作者群涵盖了云南史学界老、中、青三代的大部分学者,他们的受教育背景和知识构成差异较大,因而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同作用,三代学者的史学研究成果基本可以反映云南史学研究的全貌。第三,通过对所刊载史学论文的研究,作者认为,自创刊至停刊的《学术研究》(云南)共刊登87篇史学论文中,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云南学者对当时风靡全国,被称为“五朵金花”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命题的参与。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有:杜文秀、李定国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大起义的研究(农民起义研究),景颇、布朗、独龙、傣等少数民族以及南诏国的社会性质研究(古史分期问题研究),民族形成问题大讨论,中国经济史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此外,民族史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而,《学术研究》(云南)不仅对外宣传了云南学者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为国内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成就表明这一时期的云南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已经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一些研究领域甚至走在前列,这些标志着云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初步建立。第四,通过对改革开放初期云南史学研究成果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史学研究的主题是《学术研究》(云南)刊物所刊登史学论文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而作为《学术研究》(云南)刊物中、青两代的撰稿人,改革开放后成长为云南史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对云南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学术研究》(云南)对改革开放后的云南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手术效果及近期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入医院治疗的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62例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我国加入WTO以后,商业企业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巨大变化的挑战,许多企业从战略上加快壮大自己的实力.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道路.积极对外扩张,规模越来越大,一般经营品种非常多,少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通常采用费用———效益法。本文对影响因子的类型及其量化方法、经济损益计算方法及经济损益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实例
语言"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在二语习得者的学习过程中无法消除,也不可避免。自Selinker于1972年提出这个概念后,众多学者专家分析"石化"产生的原因,提出克服"石化
传统国家主权理论是特定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的“绝对主权”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固守
赫伯特·巴克斯特·亚当斯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兼教育家,他吸收借鉴德国科学史学的研究方法及历史教育方法,在美国大学施以运用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历史专业人才;除
前言部分主要论述了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现代化进程,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治理机制,是我国现代化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