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于对大学生情绪化进食进行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基于国内外对情绪化进食行为的研究,系统分析体育锻炼和情绪化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众多影响情绪化进食行为的因素中,本研究选取两个心理变量作为研究对象:一个是身体满意度,即个体对自我身体满意程度;另一个是心境状态,即个体在某件事情或情景的影响下,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的激动不安的状态。本研究详细探讨了身体满意度和心境状态在体育锻炼和大学生情绪化进食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武汉市2所大学中随机抽取500名大学生作为本研究对象,一次性完成情绪化进食、体育锻炼、身体满意度、心境状态问卷的填写,回收有效问卷共计426份。首先,对总体大学生样本的情绪化进食状况进行一般性描述;其次,在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基础上,构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情绪化进食影响模型,利用LISREL8.80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如下:1.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情绪化进食行为,并且情绪化进食在性别中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情绪化进食得分高于男性。在情绪化进食的四个维度:抑郁进食、焦虑进食、敌对进食、积极性进食,对比结果显示:男女在敌对进食和积极情绪进食两个维度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敌对进食行为和积极情绪进食行为。在抑郁进食和焦虑进食两个维度上则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情绪化进食行为在年级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大一的情绪化进食得分高于大三,大四的情绪化进食得分高于大三。对抑郁进食、焦虑进食、敌对进食、积极情绪进食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大四比大三存在更多的抑郁性进食、敌对性进食行为。积极情绪化进食中,大一和大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一有更多的积极情绪进食。而在焦虑性进食中,四个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情绪化进食具有直接作用,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减少大学生情绪化进食行为的发生。4.体育锻炼还能通过身体满意度和心境状态两条路径对大学生情绪化进食产生作用。体育锻炼(总量、时间、强度、频率)能提高个体身体满意度,促进大学生情绪化进食行为的产生。身体满意度在体育锻炼(总量、时间、强度、频率)和情绪化进食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身体满意度的提高不仅不能改善大学生情绪化进食,反而会引发大学生情绪化进食行为的产生。体育锻炼总量能够有效稳定大学生心境状态,减少大学生情绪化进食行为的产生。随后将心境状态划分为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两个维度,纳入考察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强度、体育锻炼频率对大学生情绪化进食的影响,分析得出: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能有效的提高个体积极心境,但积极心境与情绪化进食之间关系却不显著;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和消极心境则呈显著负相关,体育锻炼时间和体育锻炼频率能有效减少消极心境,从而减少情绪化进食行为,消极心境在体育锻炼时间和情绪化进食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