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谈丛》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loverm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师道《后山谈丛》作为宋代笔记小说中的一种,历史事件、君臣事迹、社会风俗等无不展现,这有助于后人研究北宋时期的历史、文学及社会文化等内容。然而,陈师道颇负诗名,学术界主要将关注点集中在其诗歌上,《后山谈丛》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研究还不充分。  本文从总体上对《后山谈丛》作系统的研究。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后山谈丛》的成书、主要内容及版本。宋初“重文抑武”的政策直接导致了北宋军事上的萎靡,在面对少数民族的骚扰时,时常表现的力不从心,最终不得不采取“议和”的做法避免战事的再次爆发。“议和”虽然从侧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软弱无能,但也因此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的繁荣,北宋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领域均取得了较高成就,《后山谈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后山谈丛》的版本可以分为收入文集和单行本两个系统。有关《后山谈丛》的内容,笔者进行了大致分类,共分为十二类,分别为人物形象、文学艺术、工艺技能、名物释义、历史事件、奇闻异事、神鬼文化、作者观点、佛道思想、典章制度、饮食养生、民俗风情。  第二章研究《后山谈丛》的史料价值,主要以书中所载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君臣事迹为例。重大历史事件有契丹侵澶,寇准辅佐真宗亲征并取得胜利,随后又与契丹订立盟约之事,以及宋与西夏和议后西夏提出无理割地要求等事。君臣事迹中主要研究了书中着墨较多的宋太祖、宋仁宗、宋英宗、寇准、张咏、王安石。宋太祖深谋远虑、厚待故人、仁慈宽厚、喜好读书、提倡节俭、与民同乐;宋仁宗礼待叔父、勤俭节约;宋英宗宽厚大度;寇准心系国家、学术不足;张咏储粮备荒、笞民戒惰;王安石吝于改过、爱女有加等,皆有细致描绘。  第三章研究《后山谈丛》所反映的北宋民俗风情及文化艺术,主要以书中所载民风、民俗、名物、技艺、饮食、养生、谚语、书法、绘画、文人雅趣等内容为例。《后山谈丛》涉及北宋民俗风情的条目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这部分内容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不论是“以茶代酒”、“设道场”、“拜月求子”等习俗,还是“七分饮食”、“冬不炉、夏不扇”等养生信条,均体现了北宋民间生活之多样性。  第四章研究《后山谈丛》所体现的陈师道思想观念及该书对后世的影响。思想观念主要有“书不择笔”、“治世不暴”、“法学巧悟”、“人有自智”,这些观念虽不是陈师道独创,但对于我们全面了解陈师道其人有巨大帮助,后人亦可对这些观念借鉴学习。《后山谈丛》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后世史籍、笔记小说、诗话、词话等著作要么直接收录该书的部分条目,要么引用书中的部分条目与史互证、补史之未备或注解诗词。
其他文献
本文对苏州古典园林中楹联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文章揭示了“楹联与苏州古典园林的不解之缘”这一主题,列举了苏州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并且通过对这些楹联的诠释与分析
本文力图对在国内已露端倪的“成长文学”进行客观的梳理和阐释,通过对国内80年代和90年代儿童文学中的成长观和表现形态的回顾,限定“成长文学”的概念、表现形式;以及成长的基
文气的发轫最早可上溯到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而真正把文与气相连的却是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曹丕的文气论,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并重,到后来却发生了扬刚抑柔的偏废。 造成
在中国古代的悲剧理论中,已包括悲剧特点、悲剧氛围、悲剧结构、悲剧人物、悲剧情节和悲剧风格等丰富的内容,而且展现出从曲学到剧学至叙事学的发展轨迹.而王季思主编的《中
清末民初,中国正经历几千年未有之变故,无论是社会形态还是文化观念,都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中。身处这一时期的李涵秋,其一生都伴随着重大事件与变革,过渡时期的混乱与迷茫,
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论述西晋诗歌创作的历史人文环境,探讨魏晋诗风转型的政治前提、西晋后期诗运转关的现实基础、华靡、虚淡的士风与绮靡、平淡的诗风的关系、儒玄的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