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现状调查及其遗传多态性分析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广西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通过对广西不同地区福寿螺的COI基因进行分析,以了解广西福寿螺种群的遗传多态性。方法:从南宁、桂林、玉林百色和崇左共计5个县区采集福寿螺样本,主要在稻田、沟渠、水塘和屋舍前后等适合福寿螺生长繁殖的环境采集样本。采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查中间宿主的幼虫感染情况并分析其感染状况。将这些幼虫经口接种大鼠(5-100条幼虫/鼠)。感染后第30天剖杀大鼠,检查其脑部病变和分离脑组织、心和肺内的成虫。获得的成虫剪碎后提取DNA,然后进行PCR扩增和产物测序,获得的序列进行NCBI数据库Blast比对分析,确定种属。随机抽取5个县区采集到的福寿螺样本提取DNA并进行CO I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运用MAGE 7.0将本研究获得的单倍型与Gen Bank中的福寿螺单倍型使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计算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本次调查共采集福寿螺1107只,从中抽取了500只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总感染数为58只,总感染率为11.60%。其中南宁市检测数为300只,感染螺数37只,感染率为12.33%;桂林市检测数为100只,感染螺数8只,感染率为8.00%;玉林市检测数为30只,感染螺数5只,感染率为16.67%;百色市检测数为40只,感染螺数2只,感染率为5.00%;崇左市检测数为30只,感染螺数6只,感染率为20.00%。单个螺感染最多幼虫数为11,出现在南宁地区;单个螺感染最少幼虫数为1。CO I基因长度为493bp,从11个样本鉴定出2种单倍型:单倍型1(Haplotype1)和单倍型2(Haplotype 2)。其中9个样本为Haplotype 1,分别来源于南宁市横县(2个)、玉林市博白县(1个)、桂林市荔浦县(1个)、百色市田林县(2个)、崇左市凭祥县(3个),该单倍型与小管福寿螺遗传距离最近,为0.047;2个样本为Haplotype 2,分别源自为南宁市横县和桂林市全州,与孤岛福寿螺遗传距离最近,为0.062。根据上述条件所构建的进化树形成了7个分支,分别为Pomacea canaliculata、Pomacea camena、Pomacea insularum、Pomacea paludosa、Pomacea diffusa、Pomacea haustrum、和外群Pila conica。Haplotype 1与来自美国夏威夷(Gen Bank登录号EU 523129)的P.canaliculata组成一个分支,Haplotype 2与来自巴西(Gen Bank登录号EF514942)的P.insularum组成一个分支,且置信值均在98%以上。结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在广西广泛存在,人群有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的潜在风险。判断广西地区存在小管福寿螺与孤岛福寿螺两种类型的福寿螺,其种群内没有发现遗传分化。
其他文献
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生物质基平台分子之一,以HMF为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材料及液体燃料。近年来HMF选择性加氢产物2,5-呋喃二甲醇(2,5-Bis(hydroxymethyl)furan,BHMF)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单体合成多种聚合材料、人造纤维和药物等。HMF分子中具有多种活性官能团,
位于海陆交错带的滨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也是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是影响滨海湿地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海平面上升直接威胁滨海湿地的存亡,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严重危害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的地表高程变化和沉积物垂直淤积速率决定了它能否应对海平面上升,也影响滨海湿地的发展。因此,了解互花米
核受体超家族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分为经典核受体、孤儿核受体和被领养的孤儿核受体三种类型。内分泌激素作为内源性配体,可与经典的核受体相结合,并且能够调节相应核受体的转录活性。雌激素相关受体(ERRs)是一类不依赖配体自身处于激活状态的转录因子,属于孤儿核受体亚家族中的一员,包含α、β、γ三种亚型,在许多生理进程中发挥作用。ERRs与雌激素受体(ERs)高度同源,但不被雌激素激活。后续研究发现一些合
目的:基于抑制血管生成及血管正常化为治疗目的的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自上市以来在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目前还没有较好反应贝伐珠单抗药物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指导临床用药。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寻找一种经济便捷的生物标记物用于预测贝伐珠单抗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了 2012年-2018年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共入组93名患者,其中一线治疗为贝伐珠单
水体中DOC及其同位素的研究对了解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代谢和细菌的活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关于DOC的研究方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对DOC碳同位素的研究方法却鲜见报道。本文按照氧化难易程度选取了五种不同的化合物(咖啡因、葡萄糖、邻苯二甲酸、乙酸钾以及腐殖酸)配置DOC标准溶液。分别利用高温氧化法和湿化学氧化法测定其DOC标准溶液的含量及其δ13C值。确定高温氧化法最优的实验条件,并进行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发病机理复杂,进一步阐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胃癌治疗分子靶点迫在眉睫。GIPC,即G蛋白信号调节体-Gα相互作用蛋白C端,在蛋白的流动、内吞作用和受体聚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GIPC1可调节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是潜在的新的肿瘤靶标。而关于GIPC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明GIPC1与胃癌之间的相关性,探究GIPC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
考虑到化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对清洁可再生替代性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也是唯一可完全替代化石资源制备液体燃料、能源材料、大宗或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绿色原料。经生物炼制工艺将其转化为平台分子并进行高值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已成为当前能源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乙酰丙酸(Levulinic acid,LA)就是其低成本
多肽由蛋白质分解所得,生物功能极为丰富。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以多肽作为切入点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研究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河鲀肌肉富含蛋白质,本文以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肌肉作为原材料,以酶解液的水解度为指标,进行蛋白酶的筛选实验及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得出最优酶解工艺:风味蛋白酶,55℃、pH 7、加酶量4521.96 U/g、料液比1:10(g/mL),酶解4.5
分子电子学从研究单个分子的电学性质入手,为设计开发具有应用价值的功能化分子器件提供理论基础。要实现纳米尺度下单分子电输运性质的精确测量,稳定高效的测量技术是前提。发展至今,已开发出多种高效可靠的单分子电学测量技术,例如机械可控裂结技术(Mechanically Controllable Break Junction,MCBJ)和扫描隧穿裂结技术(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
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人类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第2位癌症死亡病因。从上世纪70年代至2015年,广西因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中,肝癌构成比一直处于首位。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HBV感染可以引起慢性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癌。2012年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