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氧化法处理模拟柴油脱硫试验及动力学分析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j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愈加被世界各国所关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过去难以实现的环境保护标准现今已经得到了推广。为适应柴油超低硫化的趋势,改变现有的脱硫技术,成为了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由于现存的加氢脱硫工艺(HDS),受到反应条件、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实现更进一步的深度脱硫。而柴油氧化脱硫技术以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流程简单、成本较低、脱硫效率高等优点成为生产超低硫柴油的优选方法,其中更以H2O2/Acid体系研究最为广泛。本文以模拟柴油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催化剂酸的种类、H2O2/HCOOH体系、H2O2/CH3COOH体系、H2O2/HCOOH超声波体系的氧化脱硫性能及影响因素,并研究了H2O2/HCOOH体系氧化脱硫的反应动力学,并对比了H2O2/HCOOH体系和H2O2/CH3COOH体系的药剂成本。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H2O2/Acid氧化脱硫体系以H2O2为氧化剂,筛选催化剂酸。考察的六种不同种类的酸对H2O2的催化效果,发现HCOOH催化H2O2氧化脱硫效果最好,在V(模拟柴油)/V(H2O2)/V(Acid)体积配比为10/1/1时,H2O2/HCOOH体系脱硫率可达90%。在同样反应条件下,CH3COOH催化H2O2的脱硫率仅在50%左右。
   采用H2O2/CH3COOH体系氧化柴油脱硫的较适宜反应条件为:40℃,V(模拟柴油)/V(H2O2)/V(CH3COOH)体积配比在10/1/3~10/1/4之间,反应时间150min以上,脱硫率在90%~95%左右,模拟柴油硫的质量分数可由原来的1142μg·g-1,下降至60~114μg·g-1。
   H2O2/HCOOH体系氧化柴油脱硫的较适宜条件为:40℃,V(模拟柴油)/V(H2O2)/V(HCOOH)=100/1/10,反应时间为1h以上,无需萃取,脱硫率可达99%以上,模拟柴油硫的质量分数可由原来的1142μg·g-1,下降至10~20μg·g-1,符合欧Ⅳ标准。
   根据本试验研究得到的H2O2/HCOOH体系与H2O2/CH3COOH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和过氧化氢、甲酸、乙酸的市场价格粗率估算两种体系的药剂成本得到:每处理1吨的柴油,H2O2/HCOOH体系所需要的药品费用为835RMB,而采用H2O2/CH3COOH体系则需要2086RMB。H2O2/Acid体系的药剂成本仍然略高,进一步减少药剂成本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为进一步强化H2O2/HCOOH体系,增加辅助手段:超声波,以强化油水两相的传质。H2O2/HCOOH/超声波体系氧化柴油脱硫,能够在10min内达到脱硫率大于80%的效果,较适合的操作条件为:V(模拟柴油)/V(H2O2)/V(HCOOH)=100/1/15,超声频率28kHz,超声功率400W,超声时间10min。无需外部加热,反应结束后,体系温度可上升至56.6℃以上。
   试验对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反应产物进行HPLC、红外光谱、HPLC-MS定性分析后,确定模拟柴油中有机硫DBT经H2O2/Acid体系氧化后生成二苯并噻吩亚砜和二苯并噻吩砜,得反应方程:DBT+H2O2→催化剂DBTO+H2O H2O2→催化剂DBTO2+H2O。
   在假设条件:高速搅拌,忽略过氧甲酸的传质扩散阻力;有机硫DBT被完全氧化为DBTO2;反应过程中,H2O和DBTO2生成后即可转移至水相,氧化反应能够一直向生成产物方向进行,DBT和H2O2(过氧甲酸)能够完全反应以及H2O2过量下,简化反应过程为:DBT+2H2O2→催化剂DBTO2+2H2O。
   得出H2O2/HCOOH体系在最优化条件下的动力学:a.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常数增加,40℃时,反应速率常数k=6.45×10-2mM1-n·min-1;b.各温度下的反应级数n均接近于1,40℃时,反应级数n=1.0462;c.30~40℃之间的反应活化能Ea42.14 kJ·mol-1,指前因子A=6.94×105mM1-n·min-1。
   改变反应的药剂投加量,令反应级数为1,研究LnCDBT与t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反应条件符合动力学假设时,试验所得动力学参数能够很好的指导实践。
其他文献
含重金属废水可以通过吸附分离技术实现超低浓度或者高质量的处理出水。然而,受限于常规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表面电性结构、空间效应等,往往难以获得高的吸附容量。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兴碳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尺寸小、吸附效率高等特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传统的石墨烯基吸附剂存在吸附速率慢、吸附量小、价格昂贵以及分离回用困难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1)增加石墨烯基吸附剂表面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螯合作用官
摘要:在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我国广大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已普遍存在,但流转方式多样、无序,总是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从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现有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最后针对这些现状,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与思考,希望能够起到一些作用。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法律规范  前言  对农民来说,土地是生命的源泉,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可持续发
期刊
芘是环境中广泛分布、稳定存在的高分子量多环芳烃之一,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日益严重的威胁。芘和其它高分子多环芳烃具有生物利用性差、降解困难的特点,获得高效降解菌种资源与探索高效降解工艺及机理,对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红树林土壤样品进行驯化与筛选,得到铜绿假单胞菌PA06和无色杆菌AC15两个芘降解菌株,对它们的芘降解特性、生物表面活性剂伴随合成及作用、混合菌协同降解、
氢是一种理想的能源载体,在清洁燃料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甲烷水蒸汽重整制氢工艺是制氢的重要途径,二氧化碳吸收是强化该制氢过程的重要手段,而二氧化碳吸收剂性能将直接影响制氢工艺的优劣。本文对氧化钙基二氧化碳吸收剂进行氧化锆负载改性,并考察其吸收性能。
   本文通过负载氧化锆,对氧化钙基高温CO2吸收剂进行改性,制得CaO-ZrO2粉体的前驱体,然后再经高温煅烧,即得到经锆改性后的吸收剂。实验采用XRD、SEM及热重分析仪对吸收剂进行测试表征,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和制备条件(前驱体、颗粒粒径、Zr/Ca
膜分离是当前水处理和脱盐的主流技术,但其面临着选择性分离难和膜污染等重大技术挑战。本论文利用聚吡咯独特的电化学性质,将聚吡咯/掺杂剂复合滤膜同时作为电极,通过电极电位动态调控聚吡咯复合膜的孔径大小、润湿性以及荷电性,从而有效减缓膜污染、实现选择性分离,并将电化学和膜分离技术有机结合,研制了一种新颖的膜材料并提出电驱动膜分离方法,对于推动膜法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
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促使世界能源结构变革迫在眉睫,因地制宜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多能互补的先进能源动力系统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创新是当前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中国的生物质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其利用潜力非常巨大。结合太阳能和生物质的能源属性,热化学互补利用是一种高效稳定的互补利用方法,即利用聚光太阳热能提供生物质气化需要的热量,产生富氢气体燃料。这种互补方式不仅把太阳能提质增效,而且还实现了生物质燃料化学能的有序释放与梯级利用。因此,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MSW)产量正在急剧增加。餐厨垃圾作为MSW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产量的增长起主要作用。餐厨垃圾因其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具有污染物和资源的双重属性,若能实现有效处理,具有巨大的能源和营养元素回收潜力。
  近年来,水热炭化技术因其具有将湿生物质转化为固体燃料和含碳材料等优势,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针对中国餐厨垃圾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高以及富含营养物质等特性,以及传统处理工艺中餐厨垃圾处理难度大、能量回收率低等问题,
在污水处理总磷标准日趋严格的形势下,深度除磷技术的研发受到极大的关注。在传统深度除磷技术中,溶解态磷酸盐通常需要转化为颗粒态,再通过泥水分离去除。比较典型的是絮凝过滤技术,该技术可控性高,但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絮体容易附着在滤膜表面加速膜污染进程。理论上,吸附膜过滤可以通过反应机制截留溶解性磷酸盐,但吸附膜的技术难点在于膜内污水停留时间极短,在短时间内达到吸附平衡要求成膜材料吸附速率较快。然而,目前
由于具有特殊的抗菌性能,氧化铜纳米颗粒(CuO NPs)在农业系统中常用作抗菌剂、除草剂、杀虫剂等,重复使用导致其在土壤中累积,可能对生态系统存在潜在威胁。氮素对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氮肥的利用率却只有21-36%,过量的氮素会在环境中累积,造成土壤肥力过剩、土壤沙漠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反硝化可将硝酸盐(NO3?)还原成氧化亚氮(N2O),再进一步还原成氮气从土壤中释放,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其中,N2O是一种强温室气体,它的温室潜能比CO2强298倍,可能导致臭氧层空洞。反硝化过程
土壤是一种较难再生的自然资源,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其原有生态功能,使修复后的土壤能够被安全有效再利用,这将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本文以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EDTA、柠檬酸和FeCl3对0.25-2.00mm、0.05-0.25mm和<0.05mm土壤团聚体组分上重金属的淋洗效果以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淋洗前后土壤团聚体上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碳源、氮源、矿物组成以及微观形貌特征的变化情况,以了解淋洗剂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机制,探究化学淋洗技术对土壤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