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藻单性丝状体诱导、扩繁及其人工育苗的研究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he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褐藻,为了研究萱藻的单性丝状体育苗,本论文以大连沿海成熟萱藻为材料,采用配子孤雌(孤雄)生殖的方法获得单性丝状体,研究了温度、光照强度、光照周期对单性丝状体诱导、扩繁及人工育苗的影响,并进行了常温育苗及海上栽培,为萱藻单性丝状体育苗技术应用于生产提供了研究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单性配子萌发及单性盘状体生长:利用单株成熟萱藻释放配子获得单性配子,单性配子附着萌发形成单性盘状体。温度对单性配子萌发率和单性盘状体生长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单性配子萌发率:15℃>10℃>20℃,单性盘状体生长:20℃>15℃>10℃;在5~60μmol·m-2·s-1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单性配子的萌发率逐渐升高,单性盘状体的生长逐渐加快,在60~80μmol·m-2·s-1范围内,光照强度对单性配子的萌发率和单性盘状体的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12L:12D下,单性配子的萌发率最高,光时升高或降低萌发率均降低,光照时间越长,单性盘状体生长越快,在24L:0D下,单性盘状体生长最快。(2)单性丝状体的诱导及生长:单性盘状体上萌发形成单性丝状体。温度对单性丝状体诱导率和单性丝状体生长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在10、15、20℃下,均从单性盘状体上获得单性丝状体,在20℃下,单性丝状体出现的最早,诱导率最高,单性丝状体生长的最快,在15℃下次之,在10℃下最低;在5~60μmol·m-2·s-1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单性丝状体的诱导率逐渐升高,单性丝状体生长逐渐加快,在60~80μmol·m-2·s-1范围内,光照强度对单性丝状体的诱导率和单性丝状体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12L:12D下,单性丝状体诱导率最高,光时升高或降低诱导率均降低,光照时间越长,单性丝状体生长越快,在24L:0D下,单性丝状体生长最快。(3)单性丝状体采苗及育苗:采用丝状体切碎的方法进行单性丝状体采苗,切碎后的丝状体藻段附着萌发直接形成萱藻幼苗。温度对单性丝状体采苗的出苗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在20℃下,未见萱藻幼苗,在10℃下,采苗后5d开始形成幼苗,30d后出苗率达到100%,在15℃下,采苗后10d开始形成幼苗,30d后出苗率达到50.0±3.0%;幼苗生长:10℃>15℃>20℃;在5~40μmol·m-2·s-1范围内,出苗率和幼苗生长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高,在40~80μmol·m-2·s-1范围内,光照强度对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16L:8D下出苗率最高,幼苗生长最好。(4)常温育苗及海上栽培:在自然水温降至16℃时的10月20日进行单性丝状体采苗,经过22d的室内培育,幼苗出苗率达到45.0±3.0%,幼苗平均长度达到5.5±0.5mm,在自然水温为13.0℃的11月20日将幼苗移至海区浮筏上进行暂养及栽培,培养4个月后,获得平均藻体长度0.91±0.07 m的萱藻成体。
其他文献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区金场村大连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孔石莼、蛋白核小球藻与刺参混合养殖模式的研究实验,设置了孔石莼,蛋白核小球藻分别与刺
榕属(Ficus)是有花植物中最大的木本属,全世界有750多种。6个亚属共99种榕树在中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榕树作为热带雨林的关键树种,对其繁殖生态学展开研究,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