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礼安与远东耶稣会士文化适应政策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aini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礼安是耶稣会传教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耶稣会派遣到远东地区的视察员,他实际上成为远东耶稣会士的最高领导和传教事业的主要组织者和规划者。 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看,范礼安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充分吸收了沙勿略等人的传教经验后,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传教策略。尽管遭到包括日本的布教长卡布拉尔在内的一些耶稣会十的反对,范礼安还是坚持认为传教士必须努力的学习当地的语言和传统文化,调整并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尽可能为当地人所接受的方式,传播信仰。这一系统化的策略方针被后人称为文化适应政策。这些传教策略不仅在日本得到大力推行,而且被罗明坚、利玛窦等入华传教士继承和发扬,并成为当时耶稣会士传教的一个基本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论述了山水诗产生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条件。认为山水诗产生于中国古代强调物我同一、相生相和、同类相昭,注重整体和谐、整体观照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其现实条件则是
“自身觉察”理论不单单是现象学的一个问题域,它其实就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本文立足于胡塞尔、萨特、德里达、亨利等现象学家的论述,尝试着剖析“自身觉察”概念的意义及其
萨本栋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工程学家和教育家。他首先使用标幺值法分析电机性能,开创性地提出用并矢量法解决电路问题,用英语著述出版的《交流电机基础》,成为美国不少高
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角度看,儒家伦理学常被视作一种德性伦理学。从学理内涵与思维进路分析,儒家伦理学作为一种德性伦理学,又与西方德性伦理学有着明确区分。近些年来,安乐哲
工程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工程伦理问题是工程实践中的道德问题的总和。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的不断兴起,工程伦理问题也逐渐凸显。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