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法在钢桁架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程结构在复杂的服役环境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劣化、损伤,损伤的不断积累容易导致结构灾难性事故的发生,从而导致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及时对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总结现有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动静结合方法在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并且对使用对称信号方法识别局部损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建造了一个长8米的钢桁架模型,通过替换不同截面的杆件构造了12种用以代表不同损伤程度的桁架模型;2.对上述的12种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动力和静力测试,得到了其模态参数、荷载—位移特性等力学参数;3.基于集中质量的单自由度简支梁模型,研究了12种不同的损伤形式下模型的一阶固有振动频率和结构静刚度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频率平方值与结构静刚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以探讨用结构频率预测刚度的有效性;4.基于概率分布理论,分析了结构固有频率平方值分布与结构刚度的关系。基于最大刚度为结构健康的假定,确定了试验结构健康频率识别的最小分辨率。5.利用对称信号法,通过比对对称位置杆件的局部振动信号,实现了结构损伤的定位。
其他文献
电力市场环境下,电能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现代电能质量主要问题的电压骤降,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需要科学的方法进行经济评估。本文将质量工程理论中的质量损失函数、信噪比以及质量成本引入电压骤降的经济评估中,提出基于逆正态质量损失函数和信噪比的综合经济损失函数,引入骤降损失指数作为电能质量评估的重要参数;从工程项目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选择方案的具体步骤,以改进的质量成本模型选择电能质量改善方
近日,记者从召开的中国直升机发展论坛上获悉,我国直升机应急救援建设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可用于应急救援的民用直升机有300余架规模,市场需求潜力大.
期刊
本文主要介绍了用于制备材料芯片和功能梯度陶瓷材料的喷射系统控制平台和受控对象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对移动平台和电磁阀的协调控制,实现陶瓷墨水的传输、混合、喷打等功能,
为促进沈阳沈北新区浦河新城的发展,满足该地区新增负荷的供电需求,拟建沈阳东场变电站,提高该地区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本文结合沈北新区负荷材料,从负荷预测,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计算、布置和通信,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等方面考虑,以原始数据为依据,按照相关规定和规约,以变电站经济运行和智能化运行为目标设计了本站,主要设计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鉴于沈阳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等重
近年来随着诸如高温压电陶瓷、航天压电电子元件等在高温环境中的应用与发展,加热过程中温度对压电材料的性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分析压电构件在边界热载荷作用下温度和热流
高强度气体放电灯(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amp)简称HID灯,由于具有光效高、寿命长、透雾性好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道路、广场、车间等公共照明领域。但是大多数高强度气体灯在寿命后期均表现出整流效应,这将导致镇流器及其相关部件过载。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确保在整流效应出现时照明系统的安全。通过对大量工作在生命后期的荧光灯进行实验,发现了一些出现不同程度整流效应的荧光灯。根据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电力市场化方面的改革,电量计费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成为热门话题。电量计费自动化系统,是电力运营管理部门(如:用电处、生计处、调度所等)进行电量计量和电费核算、用电分析、统计网损线损电量以及在电力市场情况下制定电量计划、发布实时电价信息、提供系统优化基础数据的自动化工具。本文是从我国电能数据测量和采集的现状入手,结合电量计费自动化系统的国内外研发状况,阐述了电量计费系统的设计原则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由于非线性、冲击性负荷和电力电子设备的大量投入,电网的电能质量逐渐恶化,电能质量问题受到电力生产部门和用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电能质量扰动信号进行准确的检测与识别,是提高和改善电能质量的前提。由于电能质量扰动复杂多样,即有稳态扰动又有瞬时扰动,单一的时域分析或频域分析只适合于少数几类电能质量扰动的分析,因此当前主要采用时频联合分析方法对电能质量进行检测分析。本文针对电能质量扰动问题提出了基于S变换的
摘要: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有效教学的方法。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将其一一运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此与同仁分享,希望能给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有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33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