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古今医家治疗糖尿病的证治方药分析目的:对古今医家治疗糖尿病的证治方药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为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上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从糖尿病的学术源流、病因、病机、论治等方面对古今具有代表性的论述作一整理研究,从历代变迁中梳理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选取《中华医典》中所有古代医案类书籍有关糖尿病治疗的验案,及现代书籍、期刊中所载对糖尿病有较多治疗经验的国家级名老中医之验案,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使用EXCEL软件对古今医家治疗糖尿病的用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再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频数描述性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从医家治疗用药的药物分类、药性、药味、归经等角度,研究古今证治用药各自的规律和特点,并在纵向比较中,分析现代名家经验与传统经验的异同。结果:分析结果显示,补虚药和清热药是古今医家治疗糖尿病使用的最主要的两大类药物,而补虚药类之中,又以补阴药和补气药为主。提示由古至今,医家均把阴虚燥热作为糖尿病之基本病机。利水渗湿药和收涩药在古今医家的用药中均居前列,而现代医家使用活血化瘀药的频率在此两类药物之上,体现虽然古今医家均以水饮痰湿为糖尿病的重要病机,而现代医家相对地更为重视血瘀的地位。药性以寒性药居首,取“热者寒之”之意,同时结合使用温热药及平性药,寒热并用,补泻相合;药味以甘味为主,佐以苦辛,补益和中与泄热存阴、发散行血并举。由药物归经情况可推知,糖尿病常累及多个脏腑,古代医家以肺胃肾三脏为重,契合三消分治的传统治则;而现代医家用药则推重肝脾肺,在结合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认识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疏肝理气和健脾助运。从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可见,古今医家均以益气健脾、滋阴润燥、清泻火热、调补肾中阴阳为最主要的治疗原则,分别对应气阴两虚、阳明实热、肾气不足、阴虚火旺、肾中阴阳两虚等证。而在此基础上,现代医家另有一类行气活血之药物,体现其重视肝郁、气滞、血瘀的特点。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对于糖尿病阴虚燥热的病机,以及养阴清热、肺胃肾三消分治的治则,古今医家认识较为一致。而在此基础上,现代医家结合西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及临床、实验研究,更为重视肝、脾二脏及血瘀病机,将疏肝理气、健脾助运及活血化瘀等治法的运用提升到新的高度。第二部分中药番石榴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胰岛素抵抗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中药番石榴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和芒柄花素等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HepG2人肝癌细胞作为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HepG2细胞对照组、胰岛素抵抗(IR)组、阳性药物吡格列酮对照组、染料木素组、染料木苷组和芒柄花素组。除正常对照和IR组外,其余组的细胞先分别以含吡格列酮或相应化合物10μmol/L预处理24小时。随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加入棕榈酸溶液及相应药物,使棕榈酸及药物浓度分别为400μmol/L和10μmol/L(除IR组外)。作用16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NBDG荧光度以测量细胞葡萄糖摄取量;Western印迹法测定Akt、磷酸化Akt及PPARγ的蛋白表达含量;Real-time PCR法测定PPAR-γ的mRNA表达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染料木素和芒柄花素均可显著抑制IR导致的HepG2细胞葡萄糖摄取的下降(P<0.01和P<0.001),预防PPARγ蛋白表达的降低(P<0.05和P<0.001),提高磷酸化Akt的比例(P<0.05和P<0.01),同时上调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P<0.05和P<0.001)。染料木苷亦能提高Akt的磷酸化程度(P<0.05),同时上调PPARγ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料木素和芒柄花素均能预防及减轻HepG2细胞中棕榈酸介导的胰岛素抵抗状态,增高胰岛素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PARγ,促进葡萄糖摄取,以及保护Akt蛋白的磷酸化过程,从而使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异常的信号蛋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