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不断上升趋势。现代分子遗传学揭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种基因改变的多阶段多步骤过程,Ras/MAPK信号通路是其中一条关键性的存活及抗凋亡信号转导途径。研究显示Ras基因家族中以K-ras基因与大肠癌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而随着分子靶向治疗不断发展,目前一致认为K-ras基因状态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疗效密切相关,因此对大肠癌K-ras基因检测以及检测技术的选择都相当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大肠癌病理形态观察,并从基因水平上检测K-ras基因第12、13密码子突变情况,旨在对散发性大肠癌K-ras基因状态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关系及预后进行研究探讨,明确K-ras基因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初步绘制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K-ras基因的突变谱,为基因靶向药物合理应用、临床疗效预测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2003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散发性大肠腺癌病例112例临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标本经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后观察病理形态;通过提取每例肿瘤组织DNA,经PCR扩增后,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K-ras基因12,13密码子突变情况进行测定。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112例患者进行生存随访,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12例大肠癌组织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者45例,其中12密码子突变33例,13密码子突变12例。共计有7种突变类型:G12D、G12S、G12V、G12R、G12A、G12C、G13D;以G12D最多见,17例,其次是G13D,12例。K-ras基因状态及不同位点突变状态在性别、年龄、大体类型、瘤体、原发部位、病理亚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转移、分期、脉管侵犯等临床病理因素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2例病例平均随访时间34.06个月,平均术后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1.47±3.06月,K-ras基因突变与否及不同位点突变对术后PFS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12G→T组预后较差,术后平均PFS为14.6个月,与13G→A组术后平均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1.国内散发性大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突变特点均与国外相似,主要以G12D、G13D方式为主。2.散发性大肠癌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3.散发性大肠癌K-ras基因突变与否与预后无关,但其中12密码子发生G→T突变的病例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