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时期清唱场域研究——以拙政园鸳鸯厅与留听阁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_w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老旧的建筑物和历史地区体现着不同时期的内涵和多次的演变,比如说拙政园。“过去建筑的建造方式、材料、结构体系和装饰造型都与特定文化相关”研究者针对晚清至民国时期拙政园西部(原补园旧址)中所保留下来的“卅六鸳鸯馆与十八曼陀罗花馆,以及留听阁”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和解构。文中运用布尔迪厄“场域”和“惯习”理论贯穿这段时期苏州特有的人文地理与社会模式。这种独特的“特定文化”来自于文人对山林野趣响往的雏形,这样的雏形对后来的造园者张履谦、曲家俞粟卢其影响所显现出的关键作用相类似。例如以王羲之兰亭集序为代表的曲水流觞之特定文化,究其本质对补园西面迭水受到了这种意识的影响。是接受了整体内涵,或接受它的部分内涵,这些都证明了它对文人和士大夫阶级的创立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者将描绘补园在晚清至民国时期构建后的社会环境与同期活动的使用情形作为辅佐,分析在补园所发生的人文活动与最初补园设计者的安排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特定文化独有的表现在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台湾科技大学博士论文中所研究出的音响性能测式办法,其理论对拙政园鸳鸯厅与留听阁进行套用,针对其三幢联栋式两对耳房与露台型式建筑中的音响性能与水域环境上方的木构式建筑物的保存和声场上的传导表现是否与唱曲活动场地上的选择有直接影响。并藉此构建出专属同期的场域和惯习,作为功能上的一种“整体性”。文章尝试用多元学科交叉分析的方法,为遗产修复计划提供不同的角度与面向,作为两岸共同为昆曲和园林所作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契机。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当前,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国际化路线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流,然而,在国际化的影响冲击下城市中的地域文化特色也逐渐模糊。千城一面的“孪生”城市相继出
本文旨在论述写生即创作,是对景创作,是山水画学习和创作的重要方法,并以秦岭题材表现为例研究地域性特征与创作的关系,对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影响。通过对秦岭地理地貌、历史文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