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精神:佛教造像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0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2000多年的融合与发展,已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从魏晋至唐宋元时期,历经几次波折。但在佛教造像艺术上依然呈现发展趋势,并且均有所突破。元到明清之间,虽然有所成就但远不及唐宋元时期。之后历经清末民国等战乱时期,佛教艺术进入低潮。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佛教艺术文化呈现出了繁荣的姿态。自1997年88米高的无锡灵山大佛建造之后,佛教艺术设计成为中国佛教界近百年来第一件盛事,全国由此掀起了寺院和佛教造像的建造热潮。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佛教造像景观,以福建泉州少林景区“佛教礼佛广场”的项目设计方案为例。研究古代和当代佛教造像景观的设计文化,归纳其思想,总结其经验,最后得出结论并积极运用于实践设计中。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概述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及研究途径等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通过研究与分析古代佛教造像、石窟寺和当代大型佛教园区设计,总结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加以整理得出结论及指导意义,最终运用于泉州“佛教礼佛广场”的实践设计中;第三部分主要通过阅读与研究相关理论资料,归纳其设计思想及文化,将其优点运用于本实践设计过程中。第四部分是通过第一、二部分的研究经验,解剖“佛教礼佛广场”的具体设计过程,展现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第五部分为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总结和概述其心得与体会,通过对古代艺术规范的改造与创新,重新解释了现代佛教景观的图像与精神。本文创新点在于通过研究古代石窟寺的空间景观营造及表现手段,将古代佛教景观的具体要素和规范,广泛而真实地和当代审美要求相互融合,结合泉州“佛教礼佛广场”的具体案例,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审美思潮的佛教文化景观。
其他文献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宅建设飞速发展,在规划设计好住宅小区时,妥善处理自行车存放问题已越来越引起规划设计师们的重视。一、小区内自行车的存放问题不容忽视我国以自
本文从介词“在”的功能和用法出发,比较介词“在”在韩语和日语中的对应表现,由此发现韩日在介词“在”的对应表现上的区别。然后,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选
色彩课程是高中美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考的重要考察内容之一。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色彩教学并无固定的教材与教学大纲,因此,美术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把握色彩教学的方向性,
著名蜜蜂学家伊娃·克兰博士(Dr.EvaCrane)于2007年9月6日平静地逝世,享年95岁。1912年6月12日克兰博士生于伦敦,她和她姐姐在Syndenham女子学校读书。之后克兰在伦敦皇家学
岩画作为中国艺术史的新课题,全然不同于卷轴画和雕塑,也与一般考古学研究有别。尤其是对于广西左江流域的彩绘岩画,由于其时间制作的连续性和空间布置的连贯性,不可受其他艺术形
在雷达、声纳、无线通信、地震等领域中,多项式相位信号(Polynomial Phase Signal,PPS)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模型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PPS的检测与参数估计是多项式相位信号的重
【正】 蜀、吴夷陵之战,是三国形成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假如说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统一,赤壁之战形成了南北的对峙,那么夷陵之战就是最后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形势。这次战争也是
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开拓者,他首次提出“说话的同时就是在做事”这一论断。之后,在以塞尔为代表的后继学者们的不断继承和发展之下,言语行为理论成为了支撑语用学理论的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时机进行有效追问,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理解粗浅处和模糊处追问,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从文本留白处和学生想象平面处追问,提高
在当前的网络发展形势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成为一种新兴的电子技术。但是,相关部门在进行感知网络安全的态势以及了解用户的基本诉求工作时,由于缺乏对这项技术全面的了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