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全球苹果产业的第一大生产总区,已成为主要的苹果出口国。陕西省不仅是中国苹果生产的重要优质产区之一,也是全球规模化栽植的最大地区。然而,该省大多数苹果园属小农经营,且以传统的清耕种植为主要模式。长期以来,区域降雨不均导致的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波动使得苹果总体产量低而不稳、果实品质均一性差,经济效益潜力有限。为改善这一现状,本文基于田间集雨保墒培肥的一般原理,借助苹果园株间和行间不同覆盖物的试验设计,探索了覆盖栽培模式对苹果园土壤水肥、果实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该区苹果生产的提质增效技术途径的制定奠定科学基础。试验于2014年在洛川县布置,共设四个处理分别为:(Ⅰ)株间覆盖玉米秸秆和黑膜,行间自然生草不作处理;(Ⅱ)株间覆盖锯末和黑膜,行间覆盖三叶草;(Ⅲ)株间覆盖森林土和黑膜,行间覆盖森林土;(CK)株间单覆黑膜,行间清耕。分别在开花期、膨大期、成熟期进行土壤理化分析和生产成本核算,并于苹果膨大期对其叶片的光合积累进行测量和分析,最终在成熟期进行了产量输出、品质鉴定和经济效益评价,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无论株间还是行间,不同覆盖和耕作处理均显著影响土壤表层含水量。就株间覆盖而言,秸秆、黑膜组合和锯末、黑膜组合的效果最好,森林土、黑膜组合次之,单一覆盖黑膜效果最差。这一特征在苹果开花期尤为明显,相比CK,秸秆和锯末对表层土壤湿度的增加了10.3%,森林土增加了4.5%;就行间覆盖而言,三叶草和自然生草优于森林土,清耕效果最差。然而,膨大期和成熟期雨水较为丰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覆盖措施均能增加土壤肥力,但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增幅不同。除速效磷外,其他指标的含量在生育期内整体呈降低趋势。就株间而言,森林土、黑膜土壤肥力增幅最大,其次是玉米秸秆、黑膜和锯末、黑膜,单覆黑膜效果最差;就行间而言,森林土土壤各项肥力最高,三叶草较好,自然生草次之,清耕会降低土壤肥力,效果最差。(3)不同覆盖组合能显著提高果树在膨大期的光合积累,整体净光合速率自然生草园区较对照提高了20.26%,三叶草园区较对照提高了20.95%,森林土园区较对照提高了12.24%。就叶绿素SPAD值而言,自然生草园区较CK提高了8.78%,三叶草园区较CK提高了12.15%,森林土园区较CK提高了9.89%。(4)不同覆盖组合能显著提高果实品质、单产和单价,其中森林土园区单产最高,单价最高,较CK分别高出1.44元/kg和725 kg,但是品质在第二位;三叶草园区单产和单价在第二,较CK分别高出0.94元/kg和575 kg,品质最好;自然生草园区的单产、单价和品质都在第三位,较CK分别高出0.3元/kg和425 kg;对照的单产、单价和品质均最差,显著低于其它覆盖组合。(5)不同覆盖组合投入成本不同,收入也有所不同,趋势为覆盖处理的净收益高于对照。其中森林土园区的收入最多,但是投入也是最多,就单年计而言,投入大于收入,但是从第二年开始投入最低,产出最高;三叶草园区的投入最低,收入第二,产出比最高;自然生草园区的投入第二,收入第三,产出比较低;对照的收入和投入就单年计来看不是最低,但是从第二年开始投入产出比最差。综上而言,各覆盖处理在土壤水分维持、土壤肥力促进、光合效率改善、产量品质优化和经济效益提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但是,从不同技术应用中的投入产出比出发,处理Ⅱ最适合在该地区推广,并配套相应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