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咏柳诗文化意蕴嬗变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唐时期是咏物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以“咏柳”最具代表意义。本文首先追溯了汉唐诗柳意象的渊源。接着通过对《全唐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涉及杨柳意象的诗的统计以及诗歌内容的探析,梳理了诗歌柳意象由汉至唐文化意蕴的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汉唐诗柳意象的审美心理嬗变过程。最后稍稍涉及诗歌柳意象与文献记载中的杨柳的关系以及汉唐诗歌中杨柳意象的总体审美倾向。第一章探究汉唐诗柳意象的渊源。汉唐“柳”意象源于《诗经》,继承其景物描写和依依惜别情感。《楚辞》“芳草赠与”寄托相思传统影响了后世诗歌折柳赠别和折柳寄托思念的创作模式。第二章,经过对汉、唐以及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咏柳诗作和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咏柳作品的统计和分析得出:汉唐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咏柳诗作数量不断增加,柳意象逐渐定型成为固定诗歌母题,文化内涵也逐渐扩展和生发开来。第三章,由数据统计得出以及内容分析得出,汉唐咏柳诗作中柳意象的审美心理也经历了一系列嬗变过程:一、由应景到惜别的转变。《诗经》柳意象开启了对杨柳的应景描写,以柳表离别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心象与物象是相对分离的。经过两汉魏晋诗歌的柳意象由应景到惜别的重要转折,到南北朝至唐代,柳意象的惜别内涵经诗人们的广泛流传得以明确并固定下来,并形成专门的送别诗题材,实现了心象与物象的融合。二、由悼亡到悲悯的转变。作为先秦以来民俗中的墓地植物,杨柳意象由晋代开始用于悼亡诗。南北朝悼亡诗中的柳意象沉痛情感逐渐淡化,转为个体对先贤的怀念。唐诗柳意象基本摆脱了悼亡色彩,更多表现清明节的特定节日活动,和节日里离别亲友的不舍情感,甚至上升为唐人悲天悯人大情怀。三、由男性角色到拟女性角色的转变。由汉至唐,柳的人格地位总体呈降低趋势,性别角色由男性转变到女性。四、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由两汉杨柳意象与离别意蕴没有直接关系,到两晋南北朝柳意象离别意蕴得以发散,到唐代诗歌离别情感为主基础上情韵义的丰富与多样。此外,文献记载中的杨柳与诗歌柳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体现特定的杨柳民俗文化,后者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后者较前者时间上来说是滞后的,往往会进行不同程度的继承、创新和变异。从审美倾向看,汉唐诗歌柳意象偏阴柔,缺乏阳刚气息。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更新发展,“微课”成为了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的一大突破口。笔者从“微课”的概念、特点、理论依据及微课的制作方法入手,结合
本文报告了2种驱虫剂避蚊胺和驱蚊灵在人体上对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的驱避效果.结果表明50%的避蚊胺和30%的驱蚊灵涂抹人体皮肤,其绝对保护时间可长达5小时以上,对该蚤具有良
用样区铗日法调查了草甸草原、丘陵草原、沟谷草甸、丘陵灌丛、固定沙丘及耕地等生境的鼠类数量。根据每个样方第一日捕获数与沿用 Smith 法计算的密度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r=
C++语言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 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是一线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在 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较流行的图形文件格式有PCX、GIF、BMP、TIF、IMG等,下面分别就PCX、GIF、BMP格式的文件头作一个介绍。其中BMP为Windows专用格式。另外,PCX采用同值长度编码方案压缩,GIF采用LZW压缩方案压缩。
一克灭是有机氟杀鼠剂中毒力较低对人畜较安全的一种。为了解该药室内灭鼠效果,我们于1995年7月自制一克灭毒饵与甘氟、杀鼠迷毒饵在相同条件下,开展室内灭鼠效果比较观察,观
根据谢孝颐(1990年)提出的选育糯甜玉米的方法,我们利用在糯玉米中出现的糯质甜玉米基因突变体材料选育出了加甜糯鲜食玉米--美玉(加甜糯)3号.2005年分别通过上海市、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