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钢相变产物的晶体学特征及其与性能关系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材料的晶体学特征会对其力学性能,如韧性、强度、塑性、成型性能以及淬透性等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可视化和定量化的晶体学表征技术,已建立了高强钢协变相变组织的晶体学特征和韧性间的关系,然而对强度、塑性、成型性以及淬透性影响的研究还很少。同时,这些晶体学特征也会通过影响奥氏体逆转变来进一步影响力学性能,而协变相变组织的16种变体对对逆转变奥氏体形核的影响也不明晰。织构作为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另一重要指标,研究明晰织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本文着重研究了这16种变体对对强度、塑性、成型性、淬透性以及奥氏体逆转变的影响,并对协变相变产物中的织构来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高强贝氏体钢的研究,发现其屈服强度和塑性与变体对类型有很大关系,而这与不同变体对具有不同的滑移传递因子有关。研究发现,相变产物中形成较高含量的V1/V2、V1/V7和V1/V10大角变体对(尤其是V1/V2变体对),以及较低含量的V1/V6、V1/V9、V1/V12、V1/V15和V1/V18变体对时,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塑性。V1/V2变体对由于具有9组滑移传递因子接近于1.0的滑移系,使得位错能以几乎无阻碍的作用穿过晶界,具有最强的提升塑性和降低屈服强度的作用。由于各变体对对位错滑移的阻力不同,所以会导致经典Hall-Petch公式失效。基于各大角变体对的微观H-P系数对其进行修正,发现能很好地与实验结果对应。对以贝氏体为基体的复相钢,其扩孔率也与变体对构成有很大关系。当滑移传递因子高的变体对在横纵向的百分含量都高时,且不利于位错滑移的变体对百分含量都低时,扩孔率则高;反之则扩孔率低。通过对不同Mo含量含B钢的晶体学特征及淬透性进行研究,发现对硬度贡献最大的变体对为V1/V6、V1/V9、V1/V12、V1/V15和V1/V18。Mo元素的添加会增加它们的晶界密度;并推迟相变,使得相变温度降低,导致位错滑移的难度提升,从而提升硬度。对同一钢种,端淬距离的增加引起V1/V6、V1/V9、V1/V12、V1/V15和V1/V18变体对晶界密度的降低,继而导致硬度降低。尽管V1/V2变体对的晶界密度很高,但因其对位错滑移的阻力最小,所以其对硬度的贡献很小。提高C含量和加热速率能细化原始奥氏体晶粒并降低组织遗传效应。增加C含量会使相变产物仅有一侧或者两侧变体与逆转变奥氏体保持位向关系,甚至无位向关系,从而使得逆转变奥氏体取向与原始奥氏体取向不同,进而弱化组织遗传效应。提高加热速率会增加形核密度,并使逆转变奥氏体以更大几率形成与原始奥氏体取向不同的取向,逆转变奥氏体的形核能发生在Packet和贝恩组界面上。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加,大部分变体对的形核密度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V1/V2变体对。通过对原始奥氏体取向的重构,确定了本研究中的原始奥氏体织构,主要为B {011}<211>和{011}<533>。受B1或B2贝恩组的择优选择,它们主要形成γ{111}<231>、{111}<253>和{111}<123>织构;受B3贝恩组的择优选择,主要形成α {001}<110>织构;而其余的原始奥氏体织构也会通过变体或贝恩组的择优选择增强相变产物织构的强度。
其他文献
随着厚钢板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海洋工程、桥梁工程、核电、风电、军工、高层建筑、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等领域,对厚钢板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焊接性能。为了改善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日本学者提出了氧化物冶金技术,即通过向钢中加入Ti、Ca、Mg、Zr以及RE等元素,利用这些元素形成细小弥散的高熔点氧化物质点诱导晶内针状铁素体的形核以提高焊接性能,对诸如EH36船板钢等碳当量较低的钢板效果明显。但是,对
学位
钛及钛合金性能优异,可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生物医疗等诸多领域,但受限于高昂的价格,目前仅在少数高端领域有应用。粉末冶金钛合金避免了复杂的熔炼过程,无需开坯锻造,是降低钛合金成本的有效方法。然而,粉末冶金钛合金由于氧含量难以控制、难以实现全致密,导致性能不理想,无法满足许多对强度、塑性以及疲劳性能有高要求的场合。虽然目前也提出了热等静压等一系列性能提升技术,但往往造成生产成本的大量增加,与降低
学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多元主体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此为社会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基于此,文章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多元主体入手,概括学校、社会、政府三大多元评价主体,再提出三大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构建框架,分别阐述不同主体的评价建设情况。在全面了解相关问题基础上,提炼多元主体评价体系的建设策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硬质合金是由硬质相(如WC、TaC、TiC等)和粘结相(如Co、Ni、Fe等)经烧结后制备的合金块体材料,因其兼具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综合性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金属陶瓷材料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WC基硬质合金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不同的应用环境也对硬质合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通过细化WC晶粒到超细甚至纳米级时,可显著提升WC-Co硬质合金的力学性能。而
学位
铝合金灰是铝加工、铝再生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固体废弃物,我国铝工业每年产出铝合金灰约100万吨。目前所产生的铝合金灰一般只能采取堆存掩埋的方式处理,不仅浪费资源,更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铝合金灰含有大量的铝及其他有价元素,但因其物相及组成复杂,从而导致资源化利用非常困难。铝合金灰的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是保障我国铝工业绿色生态化的关键。当前国内外对铝合金渣中金属铝的回收技术及装备研究较多且技术
学位
金属玻璃即非晶,由于缺乏长程有序性,室温塑性变形通常由单一或有限数量的剪切带控制,会导致宏观脆性。局部化的剪切带以塑性流动形式扩展是非晶合金非均匀塑性变形最主要的特征。由于剪切断裂时,材料已经发生破坏,使得在显微原子尺度上研究塑性流动受到限制。通过向金属玻璃中引进晶态相,可制成非晶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既具有很高的强度,同时在断裂时表现为多重剪切带破坏,从而大大改善非晶类材料的延性和断裂韧性。但非
学位
为了适应“双碳、节能、安全”的新时代汽车轻量化发展主题,兼具高强度和高塑性的中锰钢已然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未来汽车用钢材料。然而,钢中锰元素含量过高以及热处理时间过长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锰钢的工业化生产。因此,优化合金成分体系、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控制亚稳态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是中锰钢获得优异力学性能及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中低锰+V合金化”为基础,设计了 7Mn-0.5V、3.5
学位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海洋工程、汽车等应用领域都提出了减重、降低排放的要求,低密度钢因其密度低、耐蚀性能好等优点引起了业界的重点关注。目前对于低密度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不需求韧性的汽车用薄板领域,而对组织为全δ-铁素体的海洋工程用钢研究较为匮乏。本文主要针对海洋工程用全δ-铁素体低密度钢的组织调控及增韧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创新的δ-铁素体组织细化及韧化控制工艺。
学位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污染,以中锰钢为代表的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受到工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合金成分设计和热处理工艺出发,对含Cu-Ni中锰钢中逆相变奥氏体和纳米Cu析出进行精细调控,重点讨论了逆相变奥氏体的形核特征、合金元素配分行为以及Cu析出在铁素体-奥氏体双相组织中的演变机理,通过TRIP效应和析出强化的协同作用提高中锰钢的强度和塑性。研究发现,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对淬火马氏体的组织特
学位
合金材料的发展大体上遵循合金化元素含量增加、体系熵值提高的规律。近些年研究表明,在传统合金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总体熵值,获得高熵合金,将获得一些特殊的性能。高熵合金的强度、硬度、耐磨耐腐蚀性、抗高温氧化、低温韧性和抗辐照性能等一系列性能均拥有突破传统合金的性能极限的潜能。为了利用高熵合金的性能优势,同时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轻质合金性能提出的更高要求,提高传统轻质合金体系熵值,开发轻质高熵合金,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