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构建了银行间ABM(Agent-based Model,基于代理模型),来研究坏账对银行系统的冲击与影响。ABM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个体银行的微观行为来模拟现实的宏观经济。具体而言,首先,个体银行收回往期对外投资和投资收益,银行现金流增加。同时,银行存款随机波动。其次,个体银行参与系统清算,收回银行间贷款,归还银行间借款,并收取或支付相应的利息额。清算完成之时,以银行“资不抵债”断定为银行的破产条件。这时,将破产银行剔除系统,并相应地加入新的银行。最后,个体银行根据资本充足率,决策当期最优投资额。同时,为了规避风险,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上交法定存款准备金。这时,个体银行判断自身流动性方向。流动性需求的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向流动性盈余的银行借得资金支持。若个体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仍然无法满足自身流动性需求,将缩减当期最优投资额计划,从而最终确定当期投资。至此,个体银行在一个周期内的经营活动结束,下一步将重复这一经营模式。在本文中,应当指出,衡量银行流动性指标的变量为银行的现金储备。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包括现金储备、银行间贷款、银行对外投资;负债方包括存款、银行间借款。银行的权益表示为资产与负债的差值。当一家银行因为资不抵债导致破产,也意味着这家银行权益小于零。在银行经营周期中,个体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随时更新变动,但从会计学的角度来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每一时刻也都是保持平衡的。为了研究坏账的冲击影响,我们在第一阶段引入坏账冲击。本文将坏账定义为银行总对外投资的一部分。坏账的存在将减少银行实际对外投资,进而缩减银行利润,使银行权益减少,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因此,本文进行了七组实验模拟,通过银行系统总投资、总权益、银行间借款、系统平均资本充足率、倒闭银行的数量,这些指标来统计观察银行系统的变化。实验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实验中的前四组实验,用于分析比较坏账对系统的影响。第二部分包括后三组实验,用来讨论坏账处理的有效性区间。在第一部分实验中,第一组实验模拟了没有坏账冲击下的银行系统,结果表明,系统是健康有效的。第二组和第四组实验分别模拟了全连接网络和货币中心网络下的银行系统的变化。其中实验二结果表明,坏账的冲击将导致银行资产恶化,权益和对外投资减少,资本充足率下降。并且,银行系统中坏账率越高,其恶化程度越大,倒闭银行的数量越多,也就是所谓的“多米诺效应”,也就是系统性风险。针对实验二的系统变化,我们通过实验三进行解释。实验三结果表明银行受到坏账冲击后,系统内的流动性通过银行间连接网络发生变化。同时,系统中坏账占比越高,系统内的流动性越差,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传染。实验四模拟了货币中心网络下,坏账冲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坏账率越高,系统受到冲击越大。并且,对于整个银行系统,相同坏账率下,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容易受到风险冲击。当坏账率达到一定的程度,导致大银行出现倒闭,大银行的倒闭将触发大面积的风险传染。该实验验证了“大而不能倒”,“联系多而不能倒”。在第二部分实验中,本文中的第五组至第七组实验,分别模拟了不同坏账率下,银行系统处理坏账的效果。这里,处理坏账的方法为坏账核销,指通过银行自身权益来弥补坏账缺口,也是坏账处理方法中较为节约成本的方法。在.本文实验设置下,模拟结果表明,当坏账率较低时,也就是坏账率小于6%,银行系统可以通过自身修复来消除坏账的影响;当坏账率过高时,也就是坏账率大于8%,核销坏账并不会使银行系统在长期和短期变好,这时,需要采用其他的政策手段来挽救银行系统;当坏账率处于一定的区间时,也就是当坏账率处于6%与8%之间,核销坏账能起到恢复系统的作用。综上,核销坏账这一政策手段只在一定坏账区间内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