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影响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又依赖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一个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仅可以激发和保护国内的研发创新活动,也对国外技术溢出产生影响,是促进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以知识驱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在概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知识产权保护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两条传导机制,并分别用全国总量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显示:在当前实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下,我国R&D资本存量投入绩效不强,国际技术溢出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外部推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增强将有助于激励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际技术溢出。省际面板模型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不同,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源有所差别。基于计量分析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运用与建设,以知识产权战略引领创新驱动、逐步减轻对外技术依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从长远角度看,知识产权保护会鼓励创新机制的形成、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法律应当一视同仁。但是,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经济技术基础、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在短期内的增长绩效是不同的。因此,在构建我国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要着重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创新激励效应,带动全国技术前沿的提升与拓展;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交易、提高交易效率,结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合理引入补贴机制,促进知识技术的流动与扩散。在涉外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加强保护为基本定位,以主动、可控、渐进为原则深化知识产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实现创新驱动的全局利益、长远要求与我国阶段性的技术进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