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年发病超过50万,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居第三位,在西方发达国家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我国属结直肠癌低发区,大部分省、市结直肠癌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五、第六位。但近年来,随着食物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期望寿命明显延长,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1994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抽样调查资料统计显示,城市和农村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分别为8.96/10万和5.47/10万,较1988年分别上升了15%和3%。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是环境因素与宿主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世界范围内,美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最高发)与印度(最低发)之间的差异达80倍,这种巨大的差异,一部分可用人群的饮食、生活方式及其他环境暴露的差异得到解释,另一部分则归结于人群对肿瘤的遗传易感性。谷胱苷肽转硫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是体内最重要的Ⅱ相代谢酶,主要功能是有效修饰有害分子,降低其生物活性,利于将其排出体外。谷胱苷肽转硫酶要因的多态性可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从而影响其对致癌物质的代谢能力。因此,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导致个体对结直肠癌易感性的不同。最近,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谷胱苷肽转硫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上,然而,这些研究的结果是不一致的。【目的】本文应用以队列人群为基础的病例一对照研究,了解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多态性在江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进而探讨其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方法】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利用2000年8月~2002年9月江苏省淮安市和金坛市癌症发病登记资料,以及江苏省肿瘤医院收集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癌315例,分别在江苏省苏北和苏南地区的在淮安市和金坛市通过居民登记簿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每个病例选择1或2名对照,接受调查的一般人群对照共439名。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或疾控中心的慢性病科医师调查每个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吸烟、饮酒习惯等,同时抽静脉血,置乙二胺四乙酸钠抗凝管,分离白细胞。用QIAamp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白细胞DNA。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多重PCR技术检测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分析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第二部分,以PCR-RFLP技术检测GST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第105密码子A→G),分析GSTPl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统计分析用SAs软件和Excel 2000软件进行,用χ~2检验基因型频度分布差异。以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限(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相对危险度。所有OR及其95%CI的计算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1.GSTM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2.70%、73.29%,无显著性差异(χ~2MH=0.032,P=0.857)。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习惯调整后的OR为1.03(95%CI:0.74~1.43)。2.GSTT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5.24%、57.31%,无显著性差异(χ~2MH=0.318,P=0.573)。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习惯调整后的OR为1.08(95%CI:0.80~1.45)。3.GSTP1野生型A/A、杂合型A/G和变异型G/G基因型分布频度在病例组分别为57.51%、36.74%和5.75%,对照组分别为63.70%、31.05%和5.2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MH=2.993,P=0.224)。与GSTP1 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G基因型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无显著升高,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习惯调整后的OR为1.09(95%CI:0.79~1.51)。4.本次研究对象的GSTP1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样本有较好的群体代表性。【结论】谷胱苷肽转硫酶M1、T1和P1基因多态性与江苏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