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渗滤生活污水处理过程机理及高效运行工艺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niu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渗滤系统是利用土壤微生物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低耗中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作为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补充,地下渗滤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小区、乡镇和旅游区等.该研究首次采用可分解模拟系统,对地下渗滤系统的净化特征、净化机理进行了解析研究.并开发出地下渗滤系统高负荷交替运行工艺,使其在2倍于标准负荷(200L·m<-2>*d<-1>)的条件下运行时,仍保证平均96﹪的处理效率.通过对地下渗滤系统的解析研究,对系统内部垂直方向土体进行了分区.地下渗滤系统由毛细作用区和垂直渗滤区组成,前者以氧化状态为主,后者处于轻度还原状态.通过研究土体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分布,发现地下渗滤系统起处理作用的主体是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影响这一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污染负荷的分布,其它重要因子还有土体含水量和土壤溶液中氧含量.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可以综合的反映这中因子的作用.通过调整 这些生态因子,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将有利于提高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的能力.当地下渗滤系统以高负荷边继运行时,出水水质将严重下降,无法发挥稳定的处理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在布水口附近区域出现集中负荷区,使土体内污染负荷分布不均匀,垂直渗滤区污染负荷过大,布入水中的氧被迅速消耗,最终使土体内厌氧区域增加,细菌等土壤微生物量下降所至.采用布水、通气交替运行工艺的高负荷地下渗滤系统,合理地改善垂直方向的水量和污染负荷分布,扩大处理空间,增加土壤溶液中氧含量,提高了布水口附近和垂直渗滤区的细菌数量,使系统在高负荷状态时,能够保证高处理效率稳定运行,从而使地下渗滤系统提高水力负荷,减少占地面成为可能.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来到我们的身边,渐渐地也渗入到教育中来,对现代的教育教学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数字技术也让我们看见了未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该研究系从1995年9月至1998年平均月的两年半时间内,调查厦门地区家鸡,家鸭的绦虫病原种类.经形态学的详细研究和比较后鉴定厦门地区鸡的绦虫病原计有3科6属11种,鸭的绦虫病
在我国,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尚且不太完善,主要表现在消防监督管理体制的不相适应、社会自我管理无序、火源管控机制不完善及管理责任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在
该研究对三孢布接氏霉菌(Blakexlea trispora)+31887株原生质体的形成或再生的条件,如渗透压稳定剂的选择和浓度,酶的组成和浓度,缓冲液pH,菌龄等进行了研究.在PDA培养基上?
该文通过分析发现:全球模型、景观模型、群落模型、种群模型和生理模型都不能有效地评估东北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而只有以个体模型为基础的林窗类模型是进行评估未来气候变
华南赤红壤地区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低产的重地原因是土壤磷营养贫瘠,但在长期的生态适应中,某些大豆品种也形成了一定的低磷适应性机制并成为可遗传的性状.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