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家庭教养行为差异的社会学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ua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反哺现象既不是一种偶然,也不是一种特例或个案,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充满生气的国家社会生活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亟待引起人们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认为在社会变迁异常迅速的21 世纪,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现象日益突显出来,人类社会也开始进入了米德所说的“后喻文化”时代。研究者有感于此,将“教育反哺”作为本研究的重点,把它诠释为“在教育关系中产生的文化反哺现象”,即在家庭场域中,年轻的子女反过来影响家长,在学校场域中,教师受学生影响,向学生学习,在整个社会场域,老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在家庭场域和学校场域寻找教育反哺的现象表征,探究教育反哺的现象成因,概括出教育反哺现象所产生的正向功能。 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从研究的缘起入手阐明本研究的现实背景及其理论背景,接着对研究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最后阐述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明确教育反哺的两个维度:家庭场域、学校场域,分析教育反哺的表现特征,即青少年对新器物的使用和新潮流上拥有优势的“话语权”;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层面影响着长辈的行为取向;青少年在价值观上“反哺”长辈。 第三部分,立足于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反哺的形成原因: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是教育反哺现象产生的社会宏观背景,青少年对事物的敏感性和较高的接受能力、成年人的保守、谨慎、青少年同辈群体的交往、大众传媒的影响都是青少年“反哺”能力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四部分,归纳出教育反哺的社会功能: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打破成人的僵化思维,使长辈和晚辈互相了解,从而缓和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促成教育终身化的实现;使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关系。 第五部分为反思,通过研究者的访谈研究本文认为,教育反哺也存在着城乡的差异;电脑网络、大众文化既是青少年形成“反哺”能力的主要因素,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家长、教师要意识到教育反哺是一种无形的学习资源,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自觉性是家长和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认为要打破传统思维,应该意识到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双方都可以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其他文献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在课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历次课程改革均把教材作为课程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课改也不例外,教材改革依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教师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教学设计是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然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师普遍没有掌握教学设计理
记忆的发展问题,尤其内隐记忆的发展问题是当今记忆研究所特别关注的问题。对于内隐记忆是否存在年龄差异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汉字作为实验材料,采用自由
目前,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改善学校信息环境的重要手段。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加快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论文结合作者所在学校已购买的财务、人事、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