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尖膀胱螺(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是原产于北美洲的一种淡水肺螺类,为世界性广布淡水螺类。系多种重要寄生虫如广州管圆线虫和卷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入侵我国,过去三十多年中,尖膀胱螺陆续在台湾、香港、广东深圳、云南丽江、江苏太湖、北京等地区发现其分布。尖膀胱螺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种,其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能快速入侵并短时间形成种群,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因此,了解尖膀胱螺集中分布区种群的形态差异与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其种群动态变化趋势,进而为下一步应加强监测和控制采取有效的防除措施,减少其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采集,共选取了山东兖州、山东南四湖、山东泗河、湖北丹江口、安徽巢湖、云南星云湖、广州深圳等5省7个地理种群样品作为实验材料。尖膀胱螺样本用电子游标卡尺对贝壳的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螺旋部高、体螺层高的各个参数进行测量。应用散点图、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三种方法分析了尖膀胱螺贝壳形态。本实验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的DNA。将线粒体DNA作为分子标记,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O I部分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及分析,初步探究了尖膀胱螺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了7个地理种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应用散点图、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7个种群所有样本6个性状贝壳的形态,巢湖群体与其他样点个体,在表型性状体螺层与螺旋部有较大差别,表明形态上既相似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反映了尖膀胱螺利用其本身贝壳高可塑性,适应环境的能力。7个地理种群尖膀胱螺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I亚基部分序列,序列长654bp,线粒体细胞色素CO I部分序列的碱基组成为:A 26.13%、C 14.79%、G 18.44%、T 40.64%,T含量最高,C含量最小,A+T 66.80%明显高于G+C 33.20%,与其他贝类CO I基因序列组成相似,片段编码19种氨基酸,均不含赖氨酸,氨基酸含量上也有一定的偏向性。7个地理种群总共包含13个变异位点,其中7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有3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767±0.071,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213±0.009016。整体单倍型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均处于较低水平。基于Kimura双参数距离模型,计算各地理种群遗传距离。遗传距离为-0.003~0.007之间,表明种群之间CO I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较近。AMOVA分析表明,7个群体间的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地理种群间几乎不存在基因流。分别建立NJ、MP、ML系统进化树,不同方法建立系统进化树,拓展结构基本一致,7个种群尖膀胱螺个体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的尖膀胱螺个体共同聚为一支,并未与中国大陆尖膀胱螺科另一种泉膀胱螺聚为一支遗传差异较为明显,结果得到了互相验证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