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左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来源 :蚌埠医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jf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应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TE)来评价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封堵术前后左心室形态以及收缩功能的变化情况。探讨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的疗效及封堵术后近、中期左心室形态及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13年2月起,至2014年10月止,选取3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以上患者均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其中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3~16岁,平均7.5±5.6岁,以上3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应用TTE及M型超声心动图于术前测量上述3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通过机器内置Teichhotz自动分析软件计算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等值,再于封堵后3天、3个月、6个月三个时间节点分别对上述数据进行重复测量,通过对以上数据地对比、分析来评价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的左心室大小、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结果1、TTE评价封堵术术前、术后左室大小及体积变化:术后3天、3个月、6个月LVEDD、LVESD、LVEDV、LVESV、LVSV与术前相比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TE评价封堵术术前与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LVEF、LVFS封堵术后3天、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所下降,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3天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通过纠正心室间异常分流,使左心室前负荷降低,有效逆转左心室形态、功能并使其逐渐回复至正常功能水平。2.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后随诊以及功能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一种直观、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垂体瘤患者术前中心静态视野、电脑动态视野与周边视野检查的关系;评价中心静态视野检查与电脑动态视野检查在垂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术前视野缺损的危险因素和
背景: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加全乳腺根治性放疗的治疗模式已经获得了较满意的局部控制率和美容效果,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根治性乳房切除术。但是,这种治疗模式也存在诸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