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病变类型,随着现代社会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高,AMI也成为一种多发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包括患者本身家族的遗传易感性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外界因素作用,同一个体拥有的危险因素越多,患有该疾病的几率就越高。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急性心梗病例的细致调查,进行全面总结,归纳STEMI患者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水平与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程度及院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的各种关联性。方法:这项研究以24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分为五组:<100mm Hg(1mm Hg=0.133k Pa)组(48例)、100-119mm Hg组(46例)、120-139mm Hg组(50例)、140-160mm Hg组(45例)及>160mm Hg组(53例),分别记录下列各项内容:各组STEMI患者入院时存在的危险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差异、吸烟、心血管病史、高血脂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临床特征(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各种并发症、心梗的定位、血脂各项指标、心肌酶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和入院后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心源性及非心源性死亡)、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及治疗结果(病变血管部位、根数、放置支架例数、血流分级、主动脉球囊反搏例数、心脏起搏例数)。结果:1入院时SBP<100mm Hg组患者较其他组相比有如下倾向:年龄更高(70.6±11.7)、既往冠心病史比率更高(14.5%)、心功能Killip III级以上人数更多(39.4%)、死亡率更高(25.7%);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收缩压在<100mm Hg的患者在右冠状动脉(50.4%)、左主干(25%)、多支病变(6.5%)损伤的数量均高于其他组(P=0.000);心肌酶峰值更高(4439.2±7316.1)。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出现心衰、休克,需要IABP(29.5%)、心脏起搏(24.5%)的比率更高。SBP140-160mm Hg组患者较其他组相比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入院心率、心功能及血管造影检查、血流分级方面与其他三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是有更好的预后(死亡率2.5%)。SBP>160mm Hg组的患者心率最高(83.8±20.2),<100mm Hg组的患者心率最低(62.2±30.0)。根据收缩压不同分的五组患者,大部分进行急诊冠脉造影、少部分进行择期造影,发现损伤血管支数各不相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患者的死亡原因分为心脏相关的(比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室颤动、心脏破裂)和非心脏相关死因。血压<100mm Hg组死亡人数最多(25.7%),心脏相关性死亡占17.4%,非心脏相关性死亡占8.3%,其中因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人数最多4例、心衰2例、心脏破裂1例、室颤1例。与其他组死亡率相比明显升高。其他组死亡率分别为:5.4%(100-119mm Hg),5.7%(120-139mm Hg),2.5%(140-160mm Hg),5.6%(>160mm Hg)。3综合多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结果显示,入院时收缩压(SBP)为影响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将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梗史、急诊PCI、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III级、入院时SBP等因素作为自变量,住院期间死亡率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III级、年龄、入院时SBP<100mm Hg为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研究表明SBP140-160mm Hg组较其他组相比有更好的临床结局和更低的死亡率;2 SBP<100mm Hg组较其他组有更明显的不良并发症和院内死亡率。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III级、年龄、入院时SBP<100mm Hg为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4梗死后收缩压过低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和其他危及生命并发症的强烈预测因子,为稳妥起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压应该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分析变化趋势,在参考指南及资料基础上个体化制定控制血压的方案,既能保证灌注、又尽可能少的引起并发症,改善心功能,平稳度过心肌梗死的急性期,从而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