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活动场所法人化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f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活动场所与宗教团体是我国宗教组织的两种形式,但两者的法律地位却并不平等。宗教团体得依《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登记为民法上的社会团体法人,但宗教活动场所却并未被赋予法人地位,原则上只能被归为“其他组织”。  现行法上法人地位的缺失为宗教活动场所参与民事活动、行使财产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造成其财产权利不完整,管理权也无法自主。在现实中,社会组织、个人侵犯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权益的纠纷频频发生,地方政府超越法律干涉宗教活动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在诉讼中,宗教活动场所是否属于民事主体、究竟属于何种民事主体、是否能成为某项民事权利的主体、是否具备民事诉讼主体的资格,也成为困扰人民法院处理案件的难题。这既不利于宗教活动场所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法院、政府及时解决与宗教有关的利益纠纷。笔者认为,重新界定宗教活动场所的法律地位,赋予其法人资格,是必要而可行的。  本文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人化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论证和研究,除引言与结论外,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宗教活动场所的界定”,主要针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对宗教组织、宗教团体及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区分。笔者认为,将宗教活动场所仅仅视为空间意义上的“场所”或财产权利的客体是不适当的,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宗教活动场所应当作为民事行为的主体,从而具有法律人格。  第二章“现行法上宗教活动场所的法律地位及缺陷”,笔者简要地回顾了国内立法现状,分析了当前立法与政策的缺陷。宗教活动场所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实践中的规制十分混乱,宗教活动场所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危机。  第三章“宗教活动场所法人化的比较法研究”,检视了大陆法系民法的代表——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以及英美法系代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针对宗教活动场所法人地位及相关制度的规定,重点介绍了德国的公法财团制度、日本的宗教法人制度、台湾的财团法人制度及美国的社团法人制度,比较了各国立法的特点,提出了在借鉴其他国家宗教组织法人制度的同时要尤其注意本土化的问题。  第四章“我国宗教活动场所法人化的路径”,笔者不揣谫陋,结合前文内容,提出了建立健全宗教组织法人制度的立法建议。首先确定法人化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其次分别讨论了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人类型、登记及审查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及配套措施等问题。  结语部分笔者认为在尚无宗教基本法的情况下,我国应当尽快在民法上明确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人地位,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法人理论和相关立法,使法人制度与中国本土宗教发展的特色相契合。
其他文献
第三人利益合同是合同当事人为了使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受益,从而赋予该第三人直接取得对债务人的给付请求权的合同。第三人利益合同赋予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合同权利,是合
权力的合理配置不仅能保证权力的有效行使,更能有力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权力的侵犯,从而,合理配置权力成为宪法学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
人民陪审制度,是审判机关吸收公民参与案件审判活动的一项司法制度,它是现代司法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特色。在我国,陪审制度是于清末修律时期从西方引入的“舶来品”
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作为一种典型的优势企业滥用其市场优势地位而进行的一种排斥性行为,其外在表现多为一个或多个优势企业为了追求或维持垄断、排挤竞争对手而
绿色贸易壁垒是近几年兴起的重要非关税壁垒。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消费浪潮的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更加注重保护自身的环境。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不
抵押权是一种不转移占有的价值支配的物权,因为并不转移占有的特点,抵押权必然面临被侵害的可能,如果抵押权的侵害得不到救济,权利的设定徒有其表,难以发挥抵押权担保之王的担保优
作为一种全新的投资和消费理念,产权式酒店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青睐且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近年来,产权式酒店在我国也有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