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视机的普及,纪录片这种艺术形态大量的出现在电视荧幕上。例如《望长城》、《话说长江》、《丝绸之路》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纪录片,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审美感受和愉悦的精神享受,而且它还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在本土主流文化的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电视技术进入普通家庭和纪录片的创作手法的不断提高显得越来越不可缺少,可以说,通过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华。其中,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以其历史的厚重感和丰富性,在文化价值观建构中起到了其他类型纪录片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作为一个纪录片的片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承载着德育、智育、美育之道。正是由于坚持教育、传播和审美的功能特性,它表现出人类对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盛行,电视娱乐节目充斥荧屏下的一股清流,显得弥足珍贵。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创作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对影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早期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继《丝绸之路》后,出现一批同质化作品,直到《望长城》的出现,才结束了这种局面,它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在国内的影响力。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新媒体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技术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影片的发展,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不仅在数量上有所提高,在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主要以笔者的实践作品——《春园堂》为案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进行了探讨。结构上,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分别从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现状和选题的思路方法进行分析;第二章为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概述,论文从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定义,发展历程和《春园堂》的介绍分析;第三、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这两章节紧密结合《春园堂》拍摄的实践案例,通过创作实践来说明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从前期策划到后期拍摄的详细实践过程,并通过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创作策略的分析,分别从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叙事手法这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最后,第五章是通过对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该类纪录片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议,希望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以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