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脑胶质瘤(glioma)也被称为神经外胚层或神经上皮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数据统计表明,胶质瘤的发病率约占脑内原发肿瘤的35.26%-60.96%。目前,该病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首选。然而,即使在当前的显微手术技术条件下,由于胶质瘤有浸润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楚等特点,大多数的胶质瘤病灶无法彻底切除,导致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患者术后常需辅以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而化疗药物的作用受到血脑屏障的限制。因此,探索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方法仍是医学领域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胶质瘤的发病机制而逐渐深入,但是,胶质瘤细胞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的耐药性及侵袭性转移等特征的存在,使一些新兴的通过研究胶质瘤细胞耐药性及侵袭性的发病机理来研究胶质瘤治疗的新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的: 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EMT关键分子snail、slug、vimentin、ZO-1、caudin-1在各级别星形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探索胶质瘤的发病机制提供相关依据,也为进一步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材料和方法: 取广州医科大学自2012年至2015年神经外科手术室行星形细胞胶质瘤切除,并经我院病理科术后病理诊断参考2012年国际卫生部新制定的胶质瘤诊断标准,确诊为星形胶质瘤的患者的脑组织标本石蜡切片为实验标本。其中各级别胶质瘤共20例,分级为WHOⅠ级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5例,分级为WHOⅡ级的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原浆型星形细胞瘤5例,分级为WHOⅢ级的间变型星形细胞瘤5例,分级为WHOⅣ级的胶质母细胞瘤、胶质肉瘤5例。分组时将WHOⅠ-Ⅱ级归为低级别胶质瘤,WHOⅢ-Ⅳ级分为高级别胶质瘤。分别使用snail、slug、vimentin、ZO-1、claudin-1抗体进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计数阳性细胞数百分比,并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得出结果,了解EMT关键分子snail、slug、vimentin、ZO-1、claudin-1在各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实验结果: 1、snail锌指结构蛋白在各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中均有中有表达,且低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与高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表达情况存在差异,400倍光镜下,低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阳性细胞率为54.91%±0.83%,高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阳性细胞率为81.66%±0.90%,高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表达明显强于低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slug锌指蛋白在各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均能观察到阳性表达,并且在低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与高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表达情况存在差异,400倍光镜下,低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阳性细胞率为47.91%±0.14%,高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阳性细胞率为80.59%±0.74,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vimentin波型蛋白在各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均有表达,在低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阳性细胞率为42.79%±0.92%,在高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阳性细胞率为58.69%±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4、ZO-1蛋白在各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均有表达,在低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阳性率为50.62±0.18%,在高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阳性率为37.99%±0.64%,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5.claudin-1蛋白在各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未见明显表达。 结论: 1、锌指蛋白超家族蛋白snail及slug在各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的表达情况,提示锌指蛋白超家族促进了上皮间质转化(EMT)通路信号激活,且高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的表达情况明显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可能参与了胶质瘤侵袭性的发病机制。 2、波形蛋白vimentin和连接蛋白ZO-1在各个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明显表达,且波形蛋白vimentin在高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病灶中的表达情况明显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而ZO-1蛋白在低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高于高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的表达情况,说明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下调促进了肿瘤细胞的游离性,增加了肿瘤侵袭性。 3、Claudin-1蛋白在本次实验中未见明显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