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宾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南(E108°32′~109°15′N22°54′~23°37′),在北回归线南缘。整个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西各与贵县、武鸣县相邻,南偏东、西南、西北和东北各与横县、邕宁县、上林县、来宾县接壤。县城为芦圩,与南宁市相距67.5公里。历史上,这里有诸多少数民族的先民曾经生产和生活过,后由于战乱,不少汉人从中原地区往南迁徙到今天的广西地区,与当地的百越原住民在生产、生活、文化和语言方面发生频繁的接触和交融,形成了今天宾阳县境内多种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共存的局面。据新版《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宾阳有较为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既有西南官话、粤语、闽语、客家话和平话等常见的南方汉语方言,也有以壮语和瑶语为主的少数民族语言。在多种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之下,今天的宾阳平话词汇独具特色,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还有数量极多的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词,民间歌谣、习俗交相辉映,词汇现象纷繁复杂。然而,目前学者们对宾阳平话的词汇研究却不多。这体现在:首先,宾阳平话的方言词在历时和共时比较方面成果较少,尚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其次,古语词、关系词亟待完整的考证和梳理;最后,学者们的研究多是服务于语言接触、方言源流和系属的探讨,其研究成果未见用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方言是当地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宾阳平话虽不是极度濒危,但是在共同语的冲击下,亦显现出颓势。宾阳民间歌谣、童谣之类的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需要借助方言词汇的研究成果来挖掘,才有可能得到应有的传承和保护。本文试图通过宾阳平话方言词的本字考证、古语词和关系词的梳理,整体展现宾阳平话词汇的基本面貌,以更好地服务于非遗保护、语言接触研究和平话性质研究。第一章大致交代了宾阳县的基本概况、宾阳平话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以及凡例和相关说明。第二章简要说明了宾阳平话的声、韵、调系统及其音韵特点。根据田野调查,宾阳平话有声母26个(包括零声母),韵母55个,声调9个。宾阳平话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今读不送气清音,韵母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时期的阳声韵尾和入声韵尾三分的格局,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其中阴入分上阴入和下阴入两类。第三章详细说明了宾阳平话的古今语音对应关系,并以此为主证,辅之以书证和旁证,对宾阳平话中有音无字的方言词进行本字考释,共考证出方言词本字57个。第四章介绍宾阳平话词汇的基本概况。今天宾阳平话词汇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新词,这类词与普通话相异,较具方言特色;第二类是古语词,这部分继承和发展了不同时期的古汉语的词汇;第三类是关系词,这部分多数是宾阳平话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收的来自周边少数民族的词汇,其主要是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通过比较宾阳平话和普通话词汇的构词和意义,宾阳平话词汇系统表现出了一些区别于普通话词汇系统的特点:第一,宾阳平话有较多的单音节词,有一定的存古特征;第二,宾阳平话在构词语素的读音、选择、来源、价值、顺序以及构词类型方面,与普通话相比有较大的差异;第三,宾阳平话词缀语素较少,且缺乏程度副词;第四,同一个词语在宾阳平话和普通话中的概念义存在完全不同、部分相同和词汇缺项的情况,有些词语则存在附加义的差异。词表部分按照天文、地理、时令和时间、农事、植物、动物、房屋和器具、人品和亲属、身体、病痛和医疗、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迷信、讼事、日常生活、交际、商业、文化和教育、游戏、动作、位置、代词、形容词、副词、次动词等分成26个部分,整体展示宾阳平话词汇的基本面貌。第五章按照其出现的最早时间将宾阳平话中常见的123个古语词分成见于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的古语词、见于中古汉语(魏晋到唐五代时期)的古语词和见于近代汉语(宋元至18世纪末)的古语词三类,其中见于上古汉语的古语词79个,见于中古汉语的古语词20个,见于近代汉语的古语词24个。第六章是关系词。关系词指的是具有同源关系的语言之间存在的音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不同语言的关系词在音义上的相似度和数量上的多寡往往能够反映语言之间亲缘的远近关系。宾阳平话作为一种汉语方言,和壮侗语族的语言一样,均发端于原始汉藏语,且又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百越语、尤其是壮侗语族语言的影响,这种深度的接触和影响表现在宾阳平话词汇系统的构成上。本文遵循此界定和标准,梳理出宾阳平话和壮侗语族语言在音义上相同或相近的语词,作为宾阳平话和壮侗语族语言的关系词。根据“语音相近、词义相同和词性相符”的原则,文中梳理出了宾阳平话和壮侗语族语言的关系词上百条,并按照基本词汇千词表分成21类,它们分别是分别是1.天文;2.地理;3.农业;4.植物;5.动物;6.房舍、建筑;7.器具用品;8.称谓;9.亲属;10.婚丧;11.身体、动作;12.疾病、医疗;13.饮食、起居;14.服饰;15.交际;16.商业、交通;17.一般动词;18.一般名词;19.方位、指代;20.形容词;21.其他(副、介、数、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