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新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是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及许多濒危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及繁殖地,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因其特殊性而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同时,黄河三角洲具有原生性、脆弱性及稀有性等生态特征,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易受人类活动及外来物种干扰。为保护滩涂,促淤造陆,东营市相关部门于1990年前后引种了互花米草,一段时间内在黄河三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新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是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及许多濒危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及繁殖地,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因其特殊性而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同时,黄河三角洲具有原生性、脆弱性及稀有性等生态特征,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易受人类活动及外来物种干扰。为保护滩涂,促淤造陆,东营市相关部门于1990年前后引种了互花米草,一段时间内在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滩涂保护上取得了一定生态效益,但近几年互花米草在当地的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到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型底栖动物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滨海湿地的生态演变过程,还可以评估滨海湿地的生态健康状况。本研究以大型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在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的不同入侵年限区域,采集沉积物间隙水、沉积物、大型底栖动物及其潜在食源,包括盐地碱蓬、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等,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对入侵地沉积物理化性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底栖食物网结构的时序影响,以期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以及互花米草的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互花米草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沉积物理化性质,且不同入侵年代和不同季节的沉积物理化性质存在显著性差异。未入侵区沉积物中的铵盐含量为入侵区2倍,但入侵区表层沉积物总氮及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未入侵区,这是由于互花米草有丰富的底上和底下生物量;随入侵时间延长沉积物间隙水中硝酸盐含量增加;由于随入侵时间延长,互花米草群落植株密度降低,进而使内源有机质输入减少,导致沉积物中总氮及总有机碳含量下降;在不同季节上,春季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及总有机碳含量较夏季和秋季高,秋季间隙水中溶解无机氮以及磷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但硅酸盐在不同季节差异不显著。2.互花米草入侵在影响底栖生境的基础上,改变了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由于互花米草发达的根系限制了活动能力较强的蟹类等大型底栖动物的生长,故与未入侵区相比,入侵区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降低,未入侵区共获13种大型底栖动物,而入侵12年区共获6种,且优势种逐渐变为摄食沉积物及碎屑的耐物种;未入侵区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高419 ind./m2,总平均生物量最高的区是互花米草入侵2年区为57.04 g/m2。随着互花米草入侵年限的增加,大型底栖动物逐渐被个体较小的物种替代。互花米草入侵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造成中等甚至严重干扰。3.互花米草入侵影响和改变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食源组成,入侵区互花米草及其碎屑成为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重要食源之一,甚至超过了底栖微藻的平均贡献率,这是由于互花米草含有较低的C/N及单宁含量,利于底栖动物摄食。此外,互花米草入侵初期会增加大型底栖动物食物网结构的复杂性,但随互花米草入侵年限延长,底栖食物网复杂性降低。综上,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入侵对入侵区沉积物理化性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底栖食物网结构,但在不同入侵阶段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互花米草入侵年限增加,黄河三角洲区域会逐渐形成单一的互花米草群落,大型底栖动物食源可能会由多有机碳来源逐渐转变为单一有机碳来源,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其他文献
供电检测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供电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供电专业安全和技术管理的进步,同时检测装备采集及生产过程信息化形成的数据量急剧增加,如何适时从海量原始数据中找出有效信息,为维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保证供电设备安全高效运行是现阶段运营管理部门需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供电预防性状态修理论,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供电智能运维的实践和探索。
葡萄酒文化特色旅游是目前旅游行业中的优势产业,以商洛特色小镇为例,研究葡萄酒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策略。结合商洛特色小镇旅游行业的现状,分析特色小镇的特征,包括其地理位置绝佳、环境资源丰富、经济规模较大、风土人情独具一格以及"小""精""美"的特点。通过分析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明确葡萄酒文化的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与机遇,讨论乡村振兴对葡萄酒文化特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结合上述分析结果,规划葡萄酒产
海岸带地区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台风灾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中国海岸带地区常年遭遇台风袭击,给沿海省份带来巨大的生命损失和财产损失。滨海湿地及其植被是抵御台风袭击的天然屏障,通过降低台风风速、削减台风浪高、降低台风期间洪水的水位和流速,滨海湿地及其植被可以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害,从而发挥重要的台风防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但是随着人类对滨海湿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我国滨海湿地的面积在不断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稀土储量虽然丰富,但是因为长期的无序开采,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稀土具有优越的理化性质,稀土尾矿中含有多种有用组分,应加以综合回收利用。稀土尾矿可广泛应用于建材行业如水泥、陶瓷、玻璃、砖等的生产,另外还可用于聚合物材料、催化剂等领域。为保障稀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逐步转向精细化高端制造。稀土产业应该在
肠道微生物的高效鉴定,在当今生物安全要求日益紧迫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价值。现有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可培养方法和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免培养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的效率都相对不高。基于拉曼特征的鉴定方法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将深度学习引入拉曼特征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鉴定效率。本研究首先对海洋生物的肠道微生物进行分离,拓展肠道微生物的拉曼数据库,并针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初步的实验性分析
原子化是人类认识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模型。古典原子论开创的解释模式包含三个要点:有限还原的自然、机械化的自然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化。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图景中,沿着"物质原子——意义原子——概念原子"这一认识线索,古典原子论的思想遗产获得了充分的彰显。然而原子化的模型终究是不彻底的,这决定了它最多只能是认识的跳板,不能提供本体实在。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模拟未来土地数量和空间格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LUCC情景模拟研究主要以中小区域短期模拟为主,难以反映较大空间尺度的长期趋势性的变化特征。中国海岸带是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过渡地带,空间范围大而且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高强度的人类活动致使海岸带土地资源
颗石藻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钙化生物之一,在每年50亿吨的海洋碳酸钙产量中占到了三分之一的贡献,其光合固碳(生物碳泵)的规模以及钙化释放碳(碳酸盐反向泵)的特性,使之在调节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使用化石能源排放大量CO2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同时海洋酸化加重了海洋浮游植物的铁限制,日益加剧的海洋酸化和铁限制给颗石藻的钙化和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这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