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商隐和杜牧都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在唐代诗坛上赢得了重要的地位,时人称为“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二人均擅长咏史诗,借咏史讽谕现实,指谪时弊,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写了许多杰出的动人诗篇。李商隐的咏史诗今存八十余首,杜牧的咏史诗今存四十余首。他们的咏史诗大都是上乘之作,在晚唐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是对“小李杜”咏史诗的比较研究,分析二人咏史诗的创作基础、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的异同,进一步探讨二人在晚唐诗坛上的地位和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前言部分,简述研究方向,评述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章《咏史诗的发展和价值》,阐述咏史诗的发展概况,强调咏史诗在晚唐的成熟定型。简述咏史诗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蕴涵其间的史评,也即是咏史诗能闪耀于历史长河的最主要原因。第二章《晚唐咏史诗的繁荣及原因》,第一节“晚唐咏史诗的繁荣”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晚唐咏史诗的繁荣:一、咏史诗作和咏史诗人数量的剧增及广泛的题材;二、咏史诗质量有所提高且风格呈现多样化的局面。第二节“晚唐咏史诗繁荣的原因”,首先是咏史诗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其次,重史、尚古的传统思维使诗人们善于利用历史知识来比照和评价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第三、咏史诗在晚唐达到鼎盛有着极丰厚的社会土壤;第四、诗人自身原因。晚唐之前诗歌整体上的空前繁荣和发展,无疑给晚唐诗人提供了强大的力量,给晚唐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然而选择咏史诗作为抒发情怀的方式,在咏史诗当中展现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世界,与诗人自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章《“小李杜”咏史诗的思想内容》,第一节“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无情揭露”通过“对君王的讽刺和劝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古迹的反映”二个方面,对统治者荒淫祸国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第二节“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论述了二人卓绝过人的史识。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吟咏对其做出新的评价与判断。第三节“借咏史诗抒发个人际遇的情怀”,论述了在封建社会怀才不遇是个普遍现象,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因此表现“小李杜”怀才不遇的这类诗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是对封建制度扼杀人才的批判与抗争。第四节“对女性题材的关注”,主要阐述了李商隐的女色祸国观点和杜牧笔下女性形象的多样化特点。第四章《“小李杜”咏史诗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第一节“‘小李杜’咏史诗相似的艺术性”从“构思新巧,命意高绝”、“以点盖面,小中见大”、“对照鲜明,印象深刻”和“笔锋犀利,讽刺尖刻”四个方面对二人的咏史诗的相似处进行了论述。第二节“‘小李杜’咏史诗艺术手法的差异”从二人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表现手法入手,谈到李商隐的托史言情和杜牧的托史资政,最后对二人在使用典故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论述。充分体现了杜以才气取胜,李以抒情见长的个性特征。另外,本文对“小李杜”的咏史诗进行了辑录,附录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