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其生态景观独特,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人口增多和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剧,导致该区域敏感/脆弱性凸显,对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威胁。本研究针对黄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特征,基于RS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人为干扰度模型,结合区域人工沟渠建设情况,从区域和局地两个尺度直观揭示1995年、2004年和2015年人类干扰强度时空分异特征,探究该区域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活动的响应,并且基于陆海统筹原则,对研究区进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性评价和禁止开发区识别,科学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区选划研究,对更合理的调控人类活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和更好的开发、利用、管理滨海湿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1)人类干扰活动时空动态变化1995-2015年间,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域人为干扰度和人工沟渠密度均明显增加,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南部向东部、北部,自内陆向沿海的扩展趋势。(2)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程度的响应黄河三角洲地区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程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呈现出地区和时间差异;人类干扰活动强度较高,且强度增加明显的垦利农业区、河口农业区和胜利油田区,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人类干扰强度相对较低的一千二管理站区和黄河口管理站区,因人工沟渠密度的增加,在2004-2015年间区域景观格局呈现出景观多样性增加、斑块复杂性降低、生态连通性降低的变化趋势。(3)生态保护红线区选划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65.18%,主要分布在河口区东部的陆地及附近海域、垦利县东北部陆地及近岸-5m水深线以内区域,此外,研究区西南部也有红线区零散分布。这些区域大部分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及周边区域连续分布,不仅加强了对滩涂和近岸海域的保护,而且识别出内陆区域相对重要的生态功能斑块。(4)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措施红线区应实施严格的陆海统筹综合管理和基于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政策,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体制;开展河流、农田林网等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建设,构建湿地生态保护网络;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海陆一体化的红线监测管理平台,全面掌握红线区的生态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实时监控人类干扰活动,及时发现生态保护红线区受破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