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棒性压缩音频水印算法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hristophe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音频压缩技术的不断成熟,以MP3为代表的网络音乐在数字广播、网上音频点播、在线音乐销售等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此引发的音频媒体版权保护和安全认证等问题变得愈加突出。数字水印技术作为传统加密方法的有效补充手段,是一种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保护版权和认证来源及完整性的新技术,近年来已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结合MP3音频编码标准,对鲁棒性压缩音频水印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数字音频水印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然后针对已有组合压缩音频水印算法中存在的同步问题,结合隐含同步和恒定水印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恒定特征的组合压缩音频水印算法;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降低水印的误码率,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编码的鲁棒压缩音频水印算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首先对音频水印技术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概述;然后从原始音频和压缩音频两种载体出发,介绍和分析了各自典型的水印算法;最后总结了目前音频水印中主要的攻击手段及对策,并讨论了鲁棒音频水印的评价框架。2.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恒定特征的组合压缩音频水印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压缩音频内容分析方法,选取与音乐节奏、节拍等边缘信息相对应的局部区域作为水印的嵌入位置,然后在各局部区域上提取一种对音频信号处理和同步攻击不敏感的恒定统计特征,最后,将经过混沌调制的水印信息嵌入到MP3音乐局部区域的恒定统计特征量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具有较好的感知透明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抵抗常规音频信号处理以及随机剪切、抖动和TSM等同步攻击。3.针对上述算法在某些攻击(10%的随机剪切、TSM≥4%)下仍存在误码率较高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编码的鲁棒压缩音频水印算法。该算法采用BCH码与重复码依次对嵌入前的水印序列进行编码,使得提取出的水印序列具有纠错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水印经过各种音频信号处理和部分同步攻击后的误码率,并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在音频水印算法中应用级联编码来降低误码率的若干结论。
其他文献
电厂汽车卸煤沟在运输、 装卸等过程向大气逸散而产生的粉尘严重污染电厂环境, 针对该问题, 设计了全封闭技术方案, 并在封闭汽车卸煤沟中安装喷洒抑尘系统, 以使粉尘污染得
济南泉域内的四大泉群是济南市内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济南市四大泉群泉水常规离子污染呈明显恶化趋势,生活饮用水常规指标含量较上世纪50年代有着明显的增
由于环境检测业务的剧增,为了加快工作进度,许多环境检测机构采用《水质化学需氧量的快速测定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HJ/T399-2007)》来进行COD的测试,但是用该方法很难保证数据
Aromatic organic material of P-Chloroanilinium ethanoate (CAE)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condensation process using methanol as a solvent. The synthesized product
An effective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residual chlorothalonil in textile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elected ion monitor
A high-efficiency synthesis method for a latent pigment of red pigment diketo-pyrrolo-pyrrole (Pig. Red 272:272DPP), which is important as a functional organic
通过自由基聚合和胺化反应合成了马来酸酐-α-烯烃-苯乙烯-g-十八胺三元梳型共聚物胺化物,利用1H NMR分析了梳型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并通过流变学方法考察了三元梳型共聚物胺化
采用选择性溶剂交替抽提的方法提纯在PE—g-PB—g-MA/PA6共混物中原位生成的接枝共聚物PE-g-PB—g-PA6,通过TEM□XPS□XRD□DSC等方法研究了该接枝共聚物的形貌与结晶行为。结
以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为引发剂,在辛酸亚锡催化下引发ε-环己内酯(CL)开环聚合,合成了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PCL)。通过FTIR、^1H—NMR及GPC等表征手段确定了mP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ulfated zirconia catalysts prepared from zirconyl chloride, acetic acid and ammonium pers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