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的格式塔意象重构——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dpw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中国诗歌,始于《诗经》。诗经不仅创作出了四言的写作模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更为为抒情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诗经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语言价值、而且其音乐的价值也不容忽视。除此之外,诗经还具有社会、文化、历史和民俗的价值。第一本诗经译作出现在十八世纪。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诗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全人类的文化宝藏。   诗经的主题广泛,包括历史主题,日常生活主题和社会主题。其中,爱情主题是诗经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因为爱的主题是永恒的,爱是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诗经中,爱情诗歌占据很大一部分篇章,真实的反映了先秦时代人们的爱情。   本文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分析了许渊冲译本对意象重构,所采取的的翻译策略。进而讨论了格式塔理论和诗经翻译实践相结合的可能:将格式塔理论的三大原则应用予意象的重构过程中,试分析这种应用能否完整再现诗歌,能否提供给读者更广阔的意境和诗外之意。文章分析了许渊冲译本的合理性,即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诗歌体裁特点的限制条件下,三美、三化理论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诗歌这一题材的特点,以独特的方式将诗经展现给读者。但在许渊冲老师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因为三美理论和诗歌体裁的限制,原文本中的意象有所代替甚至省略。尽管这种现象不可避免,但本文认为,格式塔整体性理论指导下诗歌翻译,强调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体的认知活动把握整体特征。了解全诗的背景知识,将一个个单一意象连接起来,重新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意象;闭合性原理指导诗歌应塑造含蓄朦胧美,应对读者的阅读构成一种召唤一种期待,促使读者琢磨思考,从而对诗词中的艺术空白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整体意境。拙文认为原文本的意象应尽量保留,表现整个主题,保证原文意思和情感抒发的完整性,给予读者一个独立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介绍,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法和结构。第二章介绍诗经翻译的发展阶段;许渊冲对于诗经意象翻译的研究情况;意象研究的必要性。第三章介绍格式塔理论产生的时间,并提出格式塔三大原则,分析格式塔原则和诗经翻译实践相结合的可能性。第四章是全文的主要章节,介绍了意象的定义和分类,诗经中意象的特点,分析许译文中的意象重构,是否完全遵从格式塔三大原则,许渊冲采取哪些翻译策略重构了爱情诗的意象。其中未能遵从格式塔原则的翻译的诗歌,因为哪些原因,造成意象不同程度的缺失,使得诗歌丧失了想象空间。第五章为全文的总结篇章,作者认为意象的重构必须完成三个目的:1.要完整的表达诗经文本的内容。2.要完整的表达诗歌的主题。3.为读者保留一定的想象和欣赏空间。作者认为在实际翻译中,个别意象的损失不可避免,但格式塔重构理论的提出,对译者重构爱情诗的意象,尽力还原文本意象,创设想象的空间,有一定的帮助。期望本文提出的观点能为今后的诗经翻译尽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速数据存储系统,该系统采用SATA2.0协议,存储介质选择的是Intel公司新型固态硬盘,控制器选择的是Xilinx公司的Viretx-5系列FPGA,以及所提供的软件开发平台IS
很多英语学习者都渴望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并能够被英语母语者和那些把英语当做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者所理解。当人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标准的英语发音可以使交谈参与者更好
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有机组成部分,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重要渠道。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
期刊
最近读到一份有关周总理的材料,题目叫做《廉洁楷模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说的是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生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
期刊
“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实现这一理想和追求的根本抓手就是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
本文概述了有机磷农药的检测方法,并对不同的检测方法如:色谱法、酶抑制法、光谱法做了研究评述。最后对基于肟类的有机磷农药比色传感器的分子结构与识别机理做了简单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