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弓状线上缘、弓状线下缘等常用的骨盆髋臼骨折固定部位的重要解剖学参数进行数字化测量;探讨弓状线上、下缘髋臼区域安全置钉的解剖学路线,保证髋臼区域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根据测量结果设计应用于相应部位的骨盆解剖型内固定系统。材料与方法: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取得正常成人175例完整骨盆CT断层扫描数据,在Mimics软件中对骨盆三维重建,建立清晰完整的三维数字化骨盆模型。分别测量弓状线上、下缘部位的骨质厚度、固定路线弧长、曲率半径等解剖学数据,测量髋臼区域的最薄骨质厚度,测量骨盆入口平面解剖学参数,并与骨盆形态分型相匹配,明确术中重建钢板的主要折弯点。对正常成人100例CT数据,建模后在弓状线上缘区域距离骨盆缘5mm皮质处,沿弓状线上缘固定路线取点绘制骨表面空间曲线。将髋臼区域在空间曲线上投影5等分,从前至后依次为截面1~5。测量不同截面的安全进钉角度、有效进钉角度(α、β)及对应的进钉深度d1、d2;比较男女性间差异。根据测量结果,对上述部位设计解剖学内固定系统,验证内固定与骨盆匹配度。结果:对弓状线上缘固定路线,在耻骨结节、髂耻隆起及靠近骶髂关节处弯曲度最大,曲率半径分别为29.18±15.53mm、43.04±14.42mm、43.61±19.10mm;对弓状线下缘固定路线,在耻骨结节、坐骨大切迹及靠近骶髂关节处弯曲度最大,曲率半径分别为52.33±24.10mm、44.01±12.05mm、43.26±21.01mm。在弓状线上缘,髋臼截面2中的男性和女性角度α分别为22.03±9.49°,28.68±11.81°;髋臼截面3中男性和女性角度α分别为25.66±12.21°,40.40±12.90°;角度β分别为44.02±11.57°,51.97±11.26°。髋臼截面2的α,截面3的α、β在男女性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弓状线上缘和弓状线下缘解剖型内固定匹配误差基本都在3 mm以内。结论:骨盆弓状线区域解剖学参数可指导术中钢板折弯,髋臼区域进钉角度可以帮助安全置钉;骨盆解剖型内固定系统能与骨盆较好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