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肩关节粘连性关节囊炎,又称冻结肩,是常见的疼痛及功能障碍性疾病,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成年人发病率约为2%。冻结肩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僵硬及主动、被动肩部活动受限,以外旋受限为甚。有些严重病例会影响驾驶、穿衣、睡眠等日常活动,甚至无法工作。冻结肩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通常认为是肩关节纤维囊形成粘连,变厚、挛缩从而影响肩部运动功能。冻结肩多发于40~60岁,此年龄段冻结肩的发病率高达20%。冻结肩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好发于女性、老龄、肩部外伤和手术,及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及甲状腺疾病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以及物理疗法。针刺治疗肩痛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冻结肩也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其它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中医认为冻结肩属于“痹症”,又称“五十肩”。其发病机制通常认为是风寒湿侵袭局部经络引发疼痛。其治法多为祛风散寒除湿,活血祛瘀,通络镇痛。目前中国国内临床研究认为条口透承山治疗冻结肩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目的对比条口透承山针刺法与肩关节局部腧穴针刺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疗效差异。方法本试验为小样本随机临床试验,于2018年7月至9月在伊朗拉什省私人诊所实施。所有患者在初访时完成病史采集和查体,重点是肩关节外旋和外展度数测量。一周的休息期中患者不接受任何治疗。初访一周后,患者完成OSS问卷、查体、VAS和主动、被动活动范围计量。经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查后,最终确定入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将分别标有1~30顺序号的纸条放入一个盒子,让入组患者每人抽取一张。将奇数和偶数分别记为一组,以投币方法,将两组分别定为A组(实验组,条口透承山针刺组)、B组(对照组,肩部局部穴位针刺组)。干预方法:A组(条口透承山针刺组),患者仰卧位,取同侧条口穴局部常规酒精消毒,以一次性针灸针(0.3mm×75mm,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公司),垂直皮肤朝承山穴方向缓慢进针2.5~3寸,行旋转及提插手法以得气,患者小腿前方出现酸胀感,并可向足背部放散。所有患者用泻法(慢插快提),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治疗共计10次(每周2次)。针刺治疗期间同时进行牵拉及肌力功能锻炼(摆动放松、前屈上举爬墙、肩胛骨后缩)。B组(肩关节局部穴位针刺组),患者取坐位,穴位局部常规酒精消毒后,以一次性针灸针(0.25mm×40mm,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公司)刺入臑俞穴、肩髁穴、肩髎穴、肩内陵穴,针尖达肩关节囊。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旋转手法行针一次。治疗共计10次(每周2次)。治疗期间功能锻炼方法与A组相同。两组所有病例均进行7次VAS评分: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前和后、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五周后,以及6次的OSS问卷: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五周后,并以量角器测量肩关节外旋、外展活动范围5次: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前和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五周后。统计学分析:以统计软件SPSS 22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试验共纳入30例原发性冻结肩病例,每组15例。其中男性16例(53.3%),女性14 例(46.7%)。A 组平均年龄 56.27±7.20(岁),B组平均年龄 51.20±5.24(岁)。30例中右肩痛者19例,左肩痛者11例。随着治疗进行,A组VAS值不断下降,治疗不同时间点的VAS值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VAS值也不断下降,治疗不同时间点的VAS值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VAS随时间变化两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治疗进行,A组0SS值不断下降,治疗不同时间点的0SS值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VAS值也不断下降,治疗不同时间点的0SS值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两组同一时间点的0SS相比在治疗3周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VAS值和OSS值变化提示,A组和B组针刺治疗方法都可以减轻肩部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外旋和外展(主动、被动)活动度在治疗前后测量了5个时间点,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前和后(反映针刺及时效果)、治疗后两周、治疗后五周(反映治疗前后活动度变化)。随着时间推移,A组几个时间点的外旋、外展活动度(主动、被动)都有提高(P<0.05);B组几个时间点的外旋、外展活动度(主动、被动)也都有提高(P<0.05);但A组和B组在相同时间点的外旋、外展活动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冻结肩的肩部疼痛和肩部活动度障碍,条口透承山针刺法与肩部局部穴位针刺治疗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两种针刺方法对冻结肩的疗效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