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中的“地方”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是印第安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对于北美印第安人而言,“地方”一直是其历史、文化、宗教和信仰的核心。不过,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作为北美大陆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却始终是一个没有归属之地的群体。欧洲殖民者不仅将他们逐出世代居住的家园,而且几乎毁灭了他们以“地方”为根基的文化传统。这使得“地方”在印第安人的观念中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而这种复杂性也被书写在各类印第安文学形式中。本论文将以当代印第安小说中的“地方”为研究对象,考察当代印第安作家在文本中对“地方”的表述,探讨他们如何从印第安视角出发,把个人体验以及印第安宗教、神话、文化、历史、价值观等元素植入“地方”的想象和建构中,进而重构现实中被白人殖民化的“地方”的意义。  本论文将借鉴文化地理学中的“地方”理论,对“地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诠释。“地方”不是简单的空间实体,而是包括物质层面、人文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复杂概念。总体而言,“地方”应当具有物质性和意义性,即外在的物质形态和内在的含义。“地方”的意义一方面来自于人,反映了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联结;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体现出某一社会群体的集体价值观和信仰。鉴于“地方”意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论文将把“地方”宽泛地理解为一切具有意义性的地理场所,并在论述的过程中交替使用“地方”、“土地”、“景观”、“领地”等词语涉指“地方”这一概念。  在上述“地方”概念的指导下,本论文认为,“地方”是当代印第安小说家文学创作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文本中,“地方”起到的不只是美学背景作用,更是一个抽象的、被赋予一定意义的元素,既表现出作者个人对特定“地方”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同时又传达出整个印第安民族的文化信念、价值准则、以及社会政治诉求。本论文将把当代印第安小说中的“地方”分成“神圣之地”、“创伤之地”和“共享之地”这三种类别,并选取斯科特?莫马迪的《黎明之屋》、詹姆斯?韦尔奇的《愚弄克劳的人》和舍曼?阿莱克希的《印第安杀手》为研究案例,分别对这三种“地方”的表述展开论述。  首先,本论文考察了莫马迪的《黎明之屋》如何从印第安传统出发,呈现“地方”的神圣性。作者以反差式手法,把印第安部落和美国都市分别描绘成印第安人精神意蕴的中心和压制印第安人的异化空间,并通过前者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消解后者所代表的压制与异化,借以保持印第安人物的精神和身份平衡,从而突显出部落土地的神圣力量。其次,本论文研究了韦尔奇的《愚弄克劳的人》如何以历史为依托,表现印第安土地上的创伤印迹。作者以黑脚族传统的语言模式呈现19世纪中后期的黑脚族平原部落,烘托出一种流离失所的“地方感”,同时又展现部族社会在白人的大屠杀和天花病疫的双重打击下的覆灭过程,揭示出“地方”背后隐藏着印第安人曾经遭受的历史创伤。最后,本论文探讨了阿莱克西的《印第安杀手》如何表现“地方”的共享性。作者以多元化的城市环境为背景,聚焦城市中一个由来自不同部族的印第安人共同建构的印第安社群,着重表现这个社群的跨部族或泛印第安特征,表明印第安人打破区域界线,把整个北美大陆作为所有印第安人共属的家园,创造了共享的印第安新领地。  通过上述讨论,本论文认为,印第安作家以文学叙事为手段,试图重构“地方”在现实中的意义,以此对抗和消解白人主流社会长期以来强加在印第安土地上的意识形态,进而重申领土主权,重新定义根植于“地方”的印第安文化身份。而现实中意义被重构的“地方”又反过来为印第安人实现这一文化和政治目的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论文在文化地理学“地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地方”概念,并把这一概念运用到解读当代印第安小说中的“地方”中,提供了研究印第安文学中“地方”的一种新模式。
其他文献
有着近二十年写作生涯的乔治·奥威尔,在上个世纪的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评论、随笔、杂文和长篇小说。尤其是《动物庄园》和
越南战争催生了美国越战文学的繁荣。这期间涌现出一大批越战作家和文学作品,而诺曼·梅勒便是其中一位较为特殊的小说家,并以其多变的文体,独特的风格被称作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
近十年中,没有哪一部儿童小说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这样风靡全球并广受争议。小说作者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抽离出现实社会的部分镜像,建构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并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不断融入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版图。从这个角度出发,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本处“教学”涵盖了“教”与“学”,下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