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植物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 S.Y.Hu)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si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nana S.Y.Hu)是一种柏科(Cupressaceae)柏木属(Cupressus)乔本,俗称香柏、油柏、木香树,仅产于我国四川和甘肃两省,是我国特有珍贵树种,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被收录于《中国植物红皮书》。该柏木生长在1500~2600m的干热河谷,为适应性强的树种,在土层瘠薄的山坡甚至石灰岩峭壁也能生长,极耐干早瘠薄,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作用,是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和高山峡谷地区干旱河谷地带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之一。岷江柏木材质坚硬致密,有香气,为建筑、家具、器具等的优良用材,亦可作为分布地区的行道树。因此岷江柏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岷江柏的自然种群曾广泛分布于岷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和白龙江流域,是三条江河流域分布区内的主要树种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工采伐、生境的变化以及岷江柏自然更新缓慢的生物学特性,其自然群落的分布地区和分布面积均日益缩小,现存天然林不多,已面临濒危的处境。因此,从物种保护的角度上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濒危机制,并制订有效保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岷江柏居群的遗传学状况,探讨其濒危机制,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采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标记(Inter-simple Seqtlence Repeat,ISSR)对岷江柏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此外,将岷江柏不同居群的化学组分比较研究应用于居群遗传学的研究,为岷江柏居群间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8个岷江柏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居群遗 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lO个ISSR引物对来自8个居群的92个样品共扩增出138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36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8.55%。岷江柏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各个居群的遗 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34.06%~63.77%),并且各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显著:甘肃文县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B=63.77%,He=0.200l,I=0.3064),四川金川县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PPB=34.06%,He=0.1125,I=0.1705)。个体聚类图表明,来自同一居群的个体大都聚在一起。Neis遗传分化分析表明,8个自然居群间出现了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Gst=0.4791)。AMOVA方差分析得出,岷江柏自然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占变异成分的53.75%,46.25%的变异发生在不同居群间,居群间的基因流动频率较低,为0.5436。Mantel统计检验得到岷江柏自然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系数r=0.6701(P=0.008),表明居群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为干扰是导致该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GC-MS仪对岷江柏7各自然居群的岷江柏叶进行了化学组分研究。共分离鉴定出93种组分,占主要地位的有:库贝醇和桃柘酚等;较主要的组分的有:lR-α-蒎烯,桧烯,大根香叶烯;D棕罗汉松酚和孕烯醇酮等。岷江柏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用SPSSl2.0和NTSYSpc2.10软件进行了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Mantel检验。岷江柏化学组分与居群间关系存在较强的联系,初步证明此方法可以应用于岷江柏居群间关系的研究。
其他文献
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地震学会张培震理事长、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浙江大学陈云敏院士、重庆市地震局杜玮局长、中国地震局科技司齐诚处长、中国地震学会高孟潭
期刊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乙型链球菌(beta hemolytic streptococcus)是水产动物的常见致病菌,对人类健康和水产经济带来巨大威胁。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药物残留和耐药性
背景:无论是对遗传性缺陷还是获得性疾病,基因治疗法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缺乏安全、有效的基因递送系统严重限制了基因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红细胞血影由于其优越的生物相
本研究以成年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首先系统观察了IGF-1免疫反应细胞在脑内的分布,进而观察了禁食、味觉嗜好性对肝、脑内IGF-1表达的影响,探讨味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