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可嘉坚信:“译诗不是一种不可能的传达方式,而是一种不完善的传达方式”,“翻译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一样,所追求的就是要超越那不完美的境界”。他的英诗汉译即可称之为在“局限中寻求完美”。他坚持既“变通”又“忠实”的翻译原则,秉承“译诗无定则,一切看对象”的翻译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诗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确保了汉语读者能获得与源语读者一样的审美体验。
“主张艺术本位”、“倡导风格译”和“推崇整体观念”,这些译诗观贯穿于袁可嘉译诗活动的始终。他肯定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认为“译诗是一种艺术,不是一种技术”,但同时反对离开原作任意发挥。在动笔翻译之前,他首先要对诗作获得一个“整体”概念,然后再以这个“整体”概念为指导,去仔细琢磨每个细节,尤其是关键性细节。同时,袁可嘉将风格的传达看作是诗歌翻译第一要务。他的每一部译作都坚持做到“风格译”,力求充分利用汉语的表达资源和手段,尽可能忠实准确地再现原作的风格,从而达到“如影随形、惟妙惟肖”的境界。他精炼的现代汉语再现原诗的意境、风格与美感,读他的译作,我们会有灵魂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之感。
作为一位目的明确的翻译家,袁可嘉的译源选择与翻译策略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译者主体性。从翻译领域的“文化转向”视角,通过不同时期的历时考察,可发现除了译者本人诗学理想等内因之外,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等外部因素也对其译源选择产生影响。在文本内部,通过考察原诗与译诗的关系,袁可嘉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也清晰可见。
袁可嘉作为一位卓越的诗人翻译家,在中西方诗歌交汇的文学环境中,他以翻译作为展示自己诗艺的舞台,做到“诗人译诗,以诗译诗”。他精美、传神的译作,在给中国诗坛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直接锻造了现代汉语,推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