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叛逆下的译文杂合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u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努力尝试将叛逆与杂合结合起来,也就是将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一次尝试。 全文包括五章。第一章引入部分为后面几章提供了必要的理论背景和框架。主要介绍了叛逆和杂合这两个概念在翻译研究史上的地位,虽然几经忽视与批判,它们最终都在翻译领域得到了认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杂合最初在后殖民翻译领域发根,但是考虑到翻译中所有文化的无法平等性,有必要在后殖民领域内外拓展这一概念。 第二章在文学翻译中从叛逆角度看待杂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叛逆从指向上看有对原文系统的叛逆和对译文系统的叛逆之分;从层次及结果上看,可能出现对语言系统的叛逆以及对文化内涵的叛逆;从主体性角度来看,又有有意/无意叛逆之分。由此,翻译文本中的杂合也表现出语言、文化、文本与外部介入的特点。其中,创造性叛逆造成的译文杂合能最好地完成翻译的目的。 第三章深层次阐述了叛逆视角下杂合出现的本质。翻译过程中,文本本身以及文本外因素的交织使得译者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由于两个系统的非对等性,需要译者在某方面对原文系统作出叛逆,才能顺利进入译入语系统。但是翻译毕竟不是普通的文学创造,它不能无原则地背叛,必须要保留原文的痕迹,他必须要保留一颗不背叛的心。翻译的杂合就是译者在叛逆和不叛逆之间矛盾的结果。第四章标估了叛逆后形成的杂合现象对翻译以及译入语系统的影响。从微观上看,杂合后的翻译文本在原文和译入语读者之间创造了一方“灰色地带”,让读者在不跨出疆界的情况下领略异质;从长远宏观来看,翻译文本中语言的混杂或杂合状态毕竟只是一个过渡状态,它最终势必要进入译入语语言系统中,帮助译入语语言系统自身解决在固守传统和异质创新这一矛盾而推动其发展。因此有些学者指出杂合是未来翻译的第三条道路。 第五章结论部分:在翻译文本中随处可见的杂合特点证明了译者显身叛逆的不可避免。反之,对译者叛逆的研究也有助于加深对杂合的了解。叛逆与杂合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何通过巧妙的叛逆达到适度的杂合还有待于更多深入实践。创造性叛逆是一个值得接受的尝试。
其他文献
纳丁·戈迪默是当代杰出的英语作家之一。她于199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南非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小说《七月的人民》 因其独特的叙事内容和高超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