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溴联苯醚(PBDEs)和多氯联苯(PCBs)都属于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生物毒性和长距离传输性等特点。由于这类污染物具有较强亲脂性,所以它们容易在生物体富集,并通过食物链放大。饮食是人体暴露于这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首先研究了太湖地区24种鱼类,共200个样品中13种PBDEs及32种PCBs的浓度分布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所有的样品中都检测到了PBDEs和PCBs,总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8.674.3ng/g lw和10.3165.2ng/g lw。PBDEs和PCBs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均是在乔丁鱼和鲶鱼中发现。与国内外其它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BDE47是最主要的PBDEs同系物,占Σ13PBDEs的10.852.7%,其次是BDE209和154。PCB153是最主要的PCBs同系物,占Σ32PCBs的12.124.9%,其次是PCB138和28。对PBDEs和PCBs两种物质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它们可能有着相同的污染源或类似的生物富集行为。其次,分析了PBDEs和PCBs的生物放大。PBDEs和PCBs的生物放大因子(TMFs)范围分别是0.782.95和0.922.60。PBDEs和PCBs的logKOW和分子体积与TMFs呈抛物线关系,当PBDEs和PCBs的logKOW为7时或分子体积为8.13×10-5nm3时,TMFs值最大。与分子质量相比,分子体积更适合用来评估分子大小对生物放大的影响,鱼体大小也会影响PBDEs和PCBs生物放大的潜力,因为不同大小的鱼体,其体内脂肪含量不同,这就导致了PBDEs和PCBs脂肪归一化的浓度不同,从而影响生物放大。最后,从营养级的角度研究了单一考虑PBDEs、PCBs以及综合考虑多种污染物共存时,食用太湖鱼给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以平均浓度计算,儿童和成人日摄入太湖鱼体中PBDEs的量分别为0.120.96ng/kg bw d和0.110.84ng/kg bwd;PCBs的量分别为0.231.28ng/kg bw d和0.201.12ng/kg bw d。考虑多种污染物(PBDEs、PCBs、OCPs和PAHs)共存时,儿童和成人总的日摄入量分别是2.0212.57ng/kg bw d和1.7610.95ng/kg bw d。儿童和成人的日摄入量和风险值会随着鱼体所在营养级的增加而增加,与低营养级的鱼类相比,高营养级的鱼类带来的相对健康风险可能会更高,且太湖鱼类中DDTs的致癌风险,PCBs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而PBDEs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