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北朝考课制度探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o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北朝始终存在着考课制度。上计制度主要是对地方官的考课,是对两汉的因袭和继承,在该时期仍然艰难维持着。巡行在该时期起着监察和考课的双重作用,是考课的一种重要形式;尤其是在北朝,适应游牧民族建国汉化的特点,巡行作为考课的作用更是史有明载。魏晋北朝适应州郡政权的军事化的趋势,加强了对统兵领民双重身份官员的考课,扩大了考课的对象。 魏晋北朝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考课法,试图加强对官吏的考课,使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三国曹魏时期,明帝曹叡和齐王曹芳曾两次诏令制定考课法,试图以法的形式加强对内外官吏的考课,但由于朝臣意见不一,刘劭的《都官考课》和王昶的《百官考课》都没有实施。晋武帝泰始年间,杜预受诏为黜陟之课,也没有实施。在大臣的建议下,西晋武帝和东晋元帝曾制定了许多考课的单项法令,但是这些法令实施的效果不好。北朝考课尤其是北魏考课创新颇多,成就较大。北魏的考课继承了以往汉民族政权考课的优点,同时杂以拓跋鲜卑自身的特点,在孝文帝和宣武帝时多次制定颁布考课法。但由于考课实施的效果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威信有很大关系,考课法要靠君主个人来强制推行,北魏考课很快流于形式,考课法也就荒废不用了。尽管如此,魏晋北朝制定的考课法仍具有积极意义。魏晋北朝是我国考课制度走向法制化的重要阶段,考课以法的形式被制定出来,反映了此时期考课制度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因此,魏晋北朝考课法的制定是我国古代考课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对隋唐考课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课的标准和内容是不断变化的,最高统治者需求什么,就考课什么。曹魏比较“能”,而忽视“德”;西晋晋武帝颁布考课郡国的五条诏书,其内容有涉及到“德”者;西魏苏绰所制《六条诏书》中有“先治心、敦教化”者;北周时期更有人主张用儒家的标准来加强考课。所有这些反映了考课中“考德”成分的加强,而“考德”成分的加强反映了正统思想的重新确立,儒法两家的融合及全国统一趋势的明朗化。考课应包括考绩和考德两方面。到唐时,“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终于把“绩”和“德”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其他文献
为选择理想的琼脂及琼脂的替代物,以降低大花萱草组培苗的生产成本,收集了3种市售琼脂和1种卡拉胶,比较不同浓度的卡拉胶和琼脂对大花萱草试管苗生长的影响,降低大花萱草组培
穆时英的小说在叙事层面具有鲜明的先锋特质。本文将从穆氏小说在叙事视角、叙事文体、叙事语言三个层面所进行的实验性尝试出发,发现穆时英在主体观、思维观、价值观等方面
文学形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政治思想的解放以及西方形式主义理论和思潮的影响,形式再次成为中国文坛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文学批评领域,研究者们为追求文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大陆人对于苏雪林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在大陆教材中她几乎处于消失的状态。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加上1998年定居台湾的苏雪林荣归安徽故里及1999年苏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将其道德学说区分为法权与德性论两个部分,这一区分一直是学界争议的问题。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法权论是康德的实证法学,不属于道德形而上学范畴。本文
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选题的研究,对党对私人资本主义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有重要的
佛教传记文学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佛教能够在中国传播并深入发展,与众多僧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高僧传》中收录了二百五十七位高僧的生平事迹,表
本文以东北东部林区的主要生态旅游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林区开发生态旅游的实践,对开发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开发条件、开发模式和环境保护模式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
本文以文献考辨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其生平的考证及对其诗歌的辨析,弄清有关朱庆馀的的生卒年、仕宦、交游以及创作系年等史实,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人的内心世界,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智能化设备应运而生,其自身功能越来越强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信号处理速度越来越快,这也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使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