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作为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带,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和生态功能独特的复合生态系统,承载着特有的植物以及动物物种,是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本文所选研究地——腾冲北海湿地保护区,存在着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内少见的独特自然景观生态类型——高原漂浮状苔草沼泽湿地,其“浮毯”沼泽的形成机制极为罕见、典型和独特,在我国西南部甚至全国都据有突出的生态系统代表性,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湿地周边的陆地生态系统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面山植被息息相关,因此研究保护区汇水面植被对湿地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参与式调查法、农村快速评估技术(Rapid Rural Appraisal,简称RRA)、野外调查、植物标本鉴定的方法,对保护区汇水面陆生植物资源及其长期管理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北海湿地保护区汇水面的陆生植物资源现状。实地调查(调查时间:2016年4月-5月,2016年7月,2017年7月-8月,2018年7月-8月)共记录陆生植物59科102属120种(含变种),其中乔木植物有16科23属26种,灌木植物有25科32属40种,草本植物有27科44属51种,竹类植物有1科1属1种,蕨类植物有2科2属2种,乔木与灌木之比约为3:4,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之比约为5:4。2.北海湿地保护区植物群落结构、分类及物种的多样性。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从群落的垂直结构上基本可以划分为单层群落模式和复层群落模式两种。调查样地植物群落以复层型的乔木为主,常见垂直结构为“乔木-灌木”、“乔木-草本”、“乔木-灌木-草本”。可将保护区汇水面植被类型大致分为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良性针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以及灌丛6大植被类型。用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作为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对北海湿地保护区内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群落不同层次的变化规律大致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从东、北、西三条不同坡向的样带对保护区汇水面陆生植物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坡向样带中,东坡向样带的指数最大,而在西坡向样带的指数最小,具体表现为,北样带>东样带>西样带。3.北海湿地保护区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变化。根据保护区社区居民观察及相关的调研发现,近30年来,保护区汇水面植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生态系统健康受到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1)保护区原有林木被严重砍伐,现有林木主要为经济林木台湾杉、秃杉,落叶阔叶林减少,森林植被有效林分单一,大多数为低质林分。(2)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小飞蓬的大量出现。入侵植物在保护区内大肆蔓延,排斥本土植物,破坏本土植物生境,通常形成单一优势群落,致使本土植物种类减少,甚至灭绝,造成保护区内草本层植物群落降低,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4.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对北海湿地保护区植物资源可持续性管理关键变量进行识别,初步对保护区可持续性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海湿地保护区此前延续多年的传统农林牧复合社会-生态系统中,社区居民出于自身生存需要和经济利益对北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利用,对北海湿地陆地生态系统健康以及湿地水域系统健康产生影响。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资源管理必须从资源-使用者-治理系统的紧密关系入手,建立反馈与调节机制的治理循环。由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依靠单一的政策措施来保护北海湿地将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