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将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井芝峪村残存的“武迓鼓”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依据社会学、民俗学,尤其是舞蹈文化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将“武迓鼓”作为核心物,置于历史、文化大背景中,综合考察研究相互间的联系,并期冀挖掘哪些因素影响、制约了它的发生、发展,力求从文化学的高度较系统、宏观、深入地对平定“武迓鼓”的基本形态、典型特征、功能作用以及传承与变迁等问题给予一定的研究、分析与阐释,而不仅拘囿于对其形式、内容等审美特征的分析。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前言:说明选题的缘由,综述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本文的理论依据,交代本文所依据的研究资料,并阐明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第一章:概述平定“武迓鼓”的相关背景与现存状况,陈述关于平定“武迓鼓”源流的几种不同研究观点,同时阐发自己对于这些观点的看法和见解; 第二章:以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井芝峪村“武迓鼓”表演形态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运用舞蹈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武迓鼓”的形态特征及其文化功能; 第三章:阐述“武迓鼓”在庙会与迎神赛社仪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揭示在“五四”运动的“破四旧”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庙会、迎神赛社的逐步消失对“武迓鼓”的生存状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分析平定“武迓鼓”与农耕文化的密切关系; 第四章: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外核”发生转变的分析,探讨民间舞蹈“武迓鼓”的传承与变迁; 结语:提出笔者对保护“武迓鼓”的些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