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金—钼成矿系统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wangbaose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是我国重要的金-钼等资源产地。前人对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各时期金-钼矿床进行了较多研究,然而对叠加成矿研究尚少。本文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非传统Fe同位素等分析,解析复合造山过程和叠加成矿作用,尝试建立成矿系统,获得如下主要成果。通过LA-ICP-MS锆石U-Pb分析,厘定熊耳群火山岩喷发时限为1828~1746M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认为熊耳群形成于裂谷环境;限定秦岭造山带东秦岭部分同碰撞和后碰撞转换时间为227 Ma,秦岭造山带同碰撞局部拉张环境以及后碰撞张性环境各发育一期岩浆活动;五丈山和白土塬岩体分别侵位于160Ma、165 Ma,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太山庙复式岩体三期侵入时间分别为125Ma、121Ma、115 Ma形成于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减薄环境。划分出6个成矿期,1875~1855 Ma俯冲环境斑岩型钼矿床,1831~1680 Ma裂谷环境斑岩型钼矿床,250~227 Ma同碰撞环境造山型钼矿床,227~194 Ma后碰撞环境造山型和碳酸盐型钼矿床,163~135 Ma俯冲环境斑岩型钼矿床,135~116Ma岩石圈减薄环境造山型金矿床、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解析了典型矿床如造山型金矿床、造山型钼矿床、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等矿床类型及叠加成矿作用,其中槐树坪金(钼)矿床为三叠纪造山型钼矿床和白垩纪造山型金矿床叠加成矿,祁雨沟金矿床为早白垩世早期斑岩型钼矿床和早白垩世晚期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叠加成矿。建立了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金-钼成矿系统,其重要矿床形成机制如下:造山型钼矿床形成于华北、扬子板块同碰撞与后碰撞环境,分别为俯冲板片变质脱水并混合岩浆热液携带壳幔混源钼成矿,以及变质流体萃取地壳中钼成矿;碳酸岩型钼矿床形成于华北、扬子板块后碰撞环境,岩浆热液携带幔源钼成矿;造山型、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形成于岩石圈减薄环境,分别为变质热液混合少量岩浆热液萃取壳源金成矿,以及岩浆热液携带幔源金成矿;斑岩型钼矿床形成于洋陆俯冲、陆内裂谷和陆壳减薄环境,为岩浆热液携带壳幔混源钼成矿。
其他文献
目的:对我国结断属植物花办形态进行研究。方法: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间观察17种2变化粉。结果:续断属花粉的形态为近球形,萌发孔为三沟型,外壁纹饰可细分为二型刺状-网状、二型刺状-穴纹
目的:寻找适合于云南红豆杉愈伤组织生长和形成紫杉醇的培养条件。方法:对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和不同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进行生长分析和紫杉醇含量测定。结果与结论:黑暗、0.1mg·L^-1BAP和
本文利用1994年和1996年两次返回式降临的搭载条件对舱内辐射剂量进行了对比测量。通过对比测量,研究不同掺杂,不同厚度LiF剂量计测量空间辐射剂量的特点;研究了GM计数管计数和LiF剂量间的转换系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于1957年创办。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
本文从流星物理学的基本方程出发,导出Shoemaker-Levy9彗星撞击木星时的速度、质量损失、电子线密度、能量释放率随高度的分布公式;采用合理的参数,作了一系列计算,并与观测资料比较,进行一些讨论
本文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苏北盆地古近系阜三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区域地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薄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理清了物源体系,恢复了源区母岩性质,重新论
为解决DS方法要求证据相互独立、证据获取手段受限以及证据冲突等问题,提出一种将模糊集合理论与改进DS证据理论结合的新方法,用于空中目标多传感器属性信息处理,给出带置信
斑蝥为传统动物药,具有破血消(疒徽),攻毒蚀疮等功能,用于(疒徽)瘕,积年顽癣,瘰疬,恶疮死肌等症.另外,斑蝥素还有抗病毒,升高白细胞,抑制堇色毛癣菌等作用.近年来多用于各种
基于向量内积与外积的几何意义,将行列式用向量的这2种运算形式表示,揭示空间中由向量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或平行多面体的体积与行列式之值的关系,将行列式几何化,丰富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