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正规金融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融资约束视角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新兴产业形态,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6年第一季度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4058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环比增长14.4%,位居全球首位。虽然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配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总体看来情况并不乐观,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农村金融给市场依旧存在严重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同时具有自然与市场风险、经营规模过小以及产业组织不健全等问题,农户面临不容忽视的融资难问题,农村正规金融经济绩效的受阻,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的资源配置渠道,如:阿里的“蚂蚁金服”、京东的“乡村推广员”、翼龙贷的“三农贷”、“大北农”、“村村贷”等新兴互联网金融组织在农村的发展风起云涌,似乎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曙光。  基于此,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文献对农村融资约束、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局限性及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研究基础之上,认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正规金融经济绩效有替代作用,即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替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户融资约束问题。为对新兴互联网金融缓解农户融资约束研究的深入的考察和挖掘,本文以中国为样本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正规金融有替代作用,但替代作用有限。考虑到全国地区差异较大,样本不属于同一母体,并且全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本文浙江、湖南、甘肃分别代表不同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进一步论证新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机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替代作用。最后,基于农户融资约束的视角,以互联网金融是否有效的缓解的农户投资约束为依据,即农村投资对自身储蓄的依赖性是否降低来检验农村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正规金融经济绩效的替代作用。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研究农村正规金融融资供给不足的机理,并通过宏观数据大致分析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现状。其次,将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wind数据库、艾瑞网、零壹数据等公开网络资源等来收集数据,采用实证研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如最小二乘估计法和分位数回归等估计方法,试图通过这些细化的指标来研究新兴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影响。最后,以期更好地利用农村互联网金融缓解农户融资约束的现状。
其他文献
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宏观经济的良好运作,我国双税制的运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受到营业税制度的限制,出现了众多不合理问题。比如:重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农民收入的增加”一直是国家战略方针的重点内容。因此,如何有效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长期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受重视,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银行业竞争的加大,提高商业银行绩效的问题也成为管理者进行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长期以来,
1996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篇名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正式启用“知识经济”一词之后,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