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蝗虫口器的形态结构、蝗虫唾腺和中肠与消化相关酶的活性测定以及蝗虫对食料植物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入手,研究和探讨蝗虫的食性特点及其生态适应性。本项研究可为蝗虫形态学、蝗虫分类学、蝗虫生理学和蝗虫防治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口器和食窦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对东亚飞蝗上唇进行了新的分区和定名。东亚飞蝗上唇的唇基分为前唇基和后唇基,在前唇基的中部有一前唇基中央凸,与唇基相连的为上唇,其外侧骨化称为外唇,外唇的中央有一上唇中央凸,在中央凸的两侧为后上唇凸,在上唇横沟的下端为前上唇凸,上唇凸的下端中央有一凹称上唇前凹。东亚飞蝗的内唇分为中央区、外围内区、外围区和边围区。东亚飞蝗的食窦包括10个部分,分别为舌后区、两个上颚后区、两个唇基基部、唇基中轴区、两个唇基感受器区和两个不规则泡形区。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东亚飞蝗的上唇和食窦部位较为集中地分布着7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孔形感受器及不规则泡形感受器,并对这些感受器的功能做了推测。通过分光光度法对东亚飞蝗中肠及唾腺中与消化相关酶活力测定表明,东亚飞蝗纤维素酶活性在唾腺和中肠中无显著差异,说明东亚飞蝗在对纤维素消化过程中唾腺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东亚飞蝗的唾腺和中肠中不含脂肪酶;但东亚飞蝗的淀粉酶活性中肠中较高,且中肠与唾腺淀粉酶活性差异极显著,说明东亚飞蝗对淀粉的消化主要在中肠,唾腺起辅助作用;东亚飞蝗中肠的蛋白酶活性极显著地高于唾腺的蛋白酶活性,说明其对蛋白的消化主要位于中肠;东亚飞蝗唾腺的麦芽糖酶活性显著的高于中肠的麦芽糖酶活性,说明其对麦芽糖的消化主要位于唾腺;东亚飞蝗中肠的果胶酶活性极显著地高于唾腺的果胶酶活性,说明其对植物中果胶的消化主要位于中肠。根据这些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基本确定了东亚飞蝗喜食的植物种类。本研究从2007年初开始,经过2年的野外采集调查、文献检索和分析,共采集植物70多种,已确定和鉴定蝗虫食料植物52种,并编制了蝗虫食料植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