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七氟醚快速有效的药理特性,通过与丙泊酚、氯胺酮两种药物比较,探讨其在婴儿唇裂修复术麻醉诱导中的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择期口腔颌面外科唇裂手术患儿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3-12月,其中单侧唇裂62例,双侧唇裂2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患儿体重大于5kg,血红蛋白(HGB)>100g/L,白细胞计数(WBC)<10.0×109/L,无心肺、肝肾疾患及神经、精神障碍。随机分为三组:七氟醚组(S组)、丙泊酚组(P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30例。患儿均按常规禁食、禁饮,为了排除阿托品对心率的影响,所有患儿都未用术前药。三组患儿均由麻醉护士抱入手术室,常规心电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从诱导开始每10秒钟由助手观察记录一次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以及用针刺足心疼痛反应消失的时间。基础麻醉:以七氟醚(6%)+氧气(6L/min)面罩紧闭适当加压吸入行基础麻醉,疼痛反射消失后进行静脉穿刺。麻醉诱导:S组:七氟醚(6%)+氧气(6L/min)+舒芬太尼0.31μg/kg+维库溴铵0.1mg/kg;K组:氯胺酮2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mg/kg;P组:丙泊酚3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mg/kg,给药3min后完成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调节呼吸参数:潮气量10~15ml/kg,呼吸频率16~24次/min,吸呼比为1:1.5;维持PetCO2在正常范围。观察患儿意识消失速度: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肢动、呼吸道分泌物及喉痉挛等躯体不良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MAP、HR)。结果诱导过程中P组与S组比较意识消失速度相当(P>0.05),K组与S组、P组比较,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明显延长(P<0.01);K组和P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K组表现血压增高、心率加快,且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喉痉挛等不良反应;P组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及肢动等。两组与S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七氟醚麻醉诱导方便迅速、呼吸道刺激小,诱导过程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婴儿麻醉诱导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