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电化学发光的生物标记物检测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绝大多数的检测需固定识别基团,这依赖于电极表面的层层化学修饰,不但难以重现电极的表面状态,而且在电极的制备阶段需要消耗大量时间,难以实现批量化生产和自动化检测。此外,目前大多应用集中在以两抗夹心式的标记法检测,这种方式常需要引入发光体标记的第二抗体进行孵育,这延长了检测的准备时间。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快速构建的传感器势在必行。热电子诱导的阴极电化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电化学发光的生物标记物检测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绝大多数的检测需固定识别基团,这依赖于电极表面的层层化学修饰,不但难以重现电极的表面状态,而且在电极的制备阶段需要消耗大量时间,难以实现批量化生产和自动化检测。此外,目前大多应用集中在以两抗夹心式的标记法检测,这种方式常需要引入发光体标记的第二抗体进行孵育,这延长了检测的准备时间。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快速构建的传感器势在必行。热电子诱导的阴极电化学发光作为电化学发光中的一种重要分支,因对电极绝缘层和电源具有高需求,在多年来的研究与发展较为迟缓。然而,其与传统电化学发光中对良导体的需求相悖,研究者可以将不良导体作为电化学发光的载体,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论文集中于上述两点电化学发光研究发展需求,分别实现了在传统电化学发光领域中,以磁性材料为载体基于传统三电极电化学体系构建了无标记传感平台;在热电子诱导的阴极电化学发光领域中,开发了两种新型绝缘电极,完成了对该方法的机理研究和传感器开发,并结合测试的需求对我们自行开发的仪器进行了深入的调控。取得的具体成果如下:一、基于磁性纳米粒子构建双功能电化学发光探针,实现无标记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首先以溶剂热法合成了球形磁性纳米粒子,并在其表面包覆二氧化硅的壳层结构。与此同时,三联吡啶钌被包埋在二氧化硅的三维结构中,由此得到磁性和发光双功能的纳米材料。基于二氧化硅壳层容易以硅烷化试剂作用进行各种官能团的修饰的特性,本实验通过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将二氧化硅壳层实现胺基化,并在戊二醛的桥接下成功修饰心肌肌钙蛋白Ⅰ的抗体。结合我们自行设计的流动检测装置,构建的传感平台可以实现在15分钟内的快速构建。经过实际血样验证,该材料对心肌肌钙蛋白Ⅰ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其检测限可达到15 pg mL-1,展现了潜在的应用前景。二、以二甲基硅油作为绝缘层,在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对传统电化学中电子转移具有阻碍作用的势垒面,诱导电子以隧穿的方式透过绝缘涂层并保持自身的高能量形成热电子。热电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形成强还原性的水合电子,与加入的过二硫酸根产生的强氧化性硫酸根自由基共存,形成的宽电势窗诱发三联吡啶钌实现快速的氧化和还原过程。本实验以水合电子淬灭剂及电化学发光光谱对热电子诱导的阴极电化学发光的机理进行验证,并对热电子注入效率调控,获得了稳定的电极界面及电化学发光信号。最终以葛根素为检测目标,实现了可低至6.3μmol L-1的检测限。这种绝缘电极制造简单快捷,在热电子诱导的阴极化学发光中可得到良好应用,有望进一步拓展到新型官能团修饰的绝缘电极构建。三、基于硫醇在金电极上的自组装过程,构建厚度可控的绝缘电极用于热电子诱导的阴极电化学发光研究。通过控制硫醇分子的链长控制膜层厚度,我们构建了不同亚甲基个数的直链烷基硫醇修饰电极,研究了膜层厚度对热电子的隧穿过程的影响。此外,随着硫醇分子的亚甲基个数上升,自组装膜层呈现出高度绝缘的特性,这进一步控制了电子传递过程只能依赖于隧穿路径。在此基础上最终得出最适合热电子诱导的阴极电化学发光的为正十六烷基硫醇形成的自组装膜,以多种方式的表征结果显示其厚度为2.6nm。此外,基于热电子注入时硫醇自组装电极的稳定性保护,我们自行开发了配套的电源发生装置,并优化了最佳的脉冲条件,并由此实现了对多巴胺的检测,其线性范围可从1 nmol L-1到10 μmol L-1,检出限可达0.3 nmol L-1。硫醇自组装电极在热电子诱导的阴极电化学发光中的开发有利于研究者对绝缘电极的进一步修饰,为我们在未来实现生物标记物的捕获检测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三叶斑潜蝇 Lirimyza trifolii(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双翅目:潜蝇科)是两种为害蔬菜等园艺作物的近缘斑潜蝇。这两种斑潜蝇不断向世界各地入侵扩散,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频繁的种间竞争和取代。昆虫短期暴露于温和低温后其耐寒性显著增强的现象被称为快速冷驯化(Rapid Cold Hardening,RCH),这种现象是昆虫应对温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高分子,是所有已知生命形式必不可少的组成物质。随着对核酸的深入研究,具有稳定双螺旋结构的DNA不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物材料,已经被用于多种纳米组装体的构建。RNA通常为柔性单链,种类多且在生物体中承担着遗传信息传递及基因表达调节等重要作用。在本论文中,我们提出了基于纳米级核酸结构:DNA纳米线和RNA发夹结构的设计,并将
炔烃官能团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精细化学品和合成药物中,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合成中间体。炔丙基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最重要的基础反应之一,是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一种有效策略。不对称催化反应具有直接高效、反应条件温和、立体选择性好、绿色合成理念的优点,在现代有机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不对称催化炔丙基化反应的方法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镍催化内炔丙基酯与氧亲核试剂和氮亲核试剂的不对称炔
书画装裱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保护书画、装饰书画的传统工艺。书画装裱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传播人类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上墙是书画装裱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序,它是将湿润的裱件贴在裱墙上完成干燥并达到稳定状态的操作,其看似简单却对书画装裱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装裱工艺中,上墙的经验总结虽然是被实践检验过的具有一定实用性的认识,但却缺少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上墙工序中人们对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组具有广泛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序列相似性和识别的受体,哺乳动物的干扰素分为Ⅰ、Ⅱ和Ⅲ型。其中,γ干扰素是Ⅱ型干扰素的唯一成员,主要由激活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表达,在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Ⅰ型和Ⅲ型干扰素具有多个亚型和相似的抗病毒活性,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在Ⅰ型干扰素中,研究最多的是α干扰素(IFN
随着量子信息技术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构建量子存储器间相互连接的大规模量子网络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一网络可以应用于量子信息中的诸多热门方向和领域,例如远距离光纤量子通讯,分布式量子计算等。构建它的基础是实现独立量子存储间的远程纠缠。但是目前,纠缠存储器相隔的最远物理距离仍处在公里量级。将存储器间纠缠的距离进一步扩展主要面临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光子作为传输媒介,其波长要与存储器和信道,即通讯光纤,进行匹配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花岗质岩浆作用对于理解陆壳的形成与稳定以及生命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花岗岩整体显示丰富的地球化学多样性。虽然前人已经结合多学科资料评估了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围岩混染等多个过程对花岗质岩浆成分的影响,但是关于花岗质岩浆的晶体-熔体分离机制、热液流体在花岗质岩浆演化和成矿稀有金属元素运移过程
南海作为特提斯与西太平洋两大全球构造域系统的共同作用区域,构造背景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其成因及演化历史一直是地学研究的前沿热点。现有的研究表明,南海的形成不是单一动力学机制可以解释的。现有的成因机制,例如碰撞挤出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古南海俯冲模型以及地幔柱模型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对于印度-欧亚碰撞缝合线,海南地幔柱初始活动时间和空间位置分布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弱化物质如何向东南延伸
魏晋时期的历史,是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魏晋时期(220--317年)是一个分裂、混乱的历史时期。可事实上,魏晋时期虽然经历了分裂、动荡和破坏,但也是中国社会经历深刻变化的时期,中华文化由此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显示出魏晋时期所独具的时代特点和历史特征。当时中央集权相对衰弱,地方势力(包括地方政权、军阀和强宗大族的势力)膨胀,出现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尽管曹魏是在公元220年建立的,但
氢原子转移(HAT)是指在一个动力学过程中,将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从氢供体协同转移到氢受体的过程,提供了直接生成自由基的方法。近年来,光促进氢原子转移催化已经发展成为有机合成化学中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利用清洁易得的光能活化脂肪族碳氢键并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中间体,实现廉价易得原料到复杂分子的高效转化。本论文研究了多种官能化试剂参与的基于光促进氢原子转移脂肪族碳氢键官能化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我